她们姊妹,终究没有办法和乐昌、陈宣华这一对相比。大家心里都清楚,皇后和陈宣华在陛下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可是……”
“总比宇文赟那个废物来得好。”独孤夫人冷冷说道,瞪了他一眼。
对于当年这门明摆着是杨坚为了往上爬而结成的亲事,独孤夫人一直不甚满意。毕竟独孤夫人也是曾经面对宇文赟给出的死亡威胁而怒闯禁宫的人物。
正所谓“全靠同行衬托”,李荩忱就算是有百般不是、千般不妥,终究还是要比什么陈叔宝、宇文赟之流的好上太多。
独孤夫人对于两个女儿跟着这样的人物显然是满意的。
杨坚语塞。
行吧,老婆说的对。
身为一个声名远扬的“妻管严”,不敢说,不敢说。
李荩忱刚刚已经视察过金陵书院,对于金陵书院,他自然是放心的。当年自己一手组建的书院,从内到外都是忠心耿耿的自己人不说,教育模式、管理制度等等也都是经过李荩忱和徐陵等人反复推敲后得出的。
大汉立国时期的三大书院,成都书院的教育方式和思想之类的有时候有些超前,毕竟这里是李荩忱起家之地,也是李荩忱带着很多人在思想上、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之地,另外这里和中原文化之间的联系到底没有那么紧密,所以中原和江南所通行的儒家的一些中庸之道、保守想法之类的,在这里并不受欢迎。
至于岳麓书院,那就是偏向于保守一派了。当时李荩忱请颜家后人来担任岳麓书院的山长,自然本来就没有指望着这个书院能够为大汉提供多少具有新思想的人才。
李荩忱借助这个书院,更多的是要向那些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当代大儒之类的传达自己并非完全“离经叛道”之意。
儒家,在李荩忱看来也是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就有必要有一个书院来传播这样的思想,只不过最后能够传播成什么样子,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和其他书院的学生相比又有没有竞争力,那李荩忱就管不着了。
科举考试是选拔对朝廷真正有用的实干人才,而不是空谈家,这是李荩忱的原则。至于这些人才本身有着偏向于什么方向的治国理政思想,那李荩忱实际上并不是非常关心。
什么是好官,能够让地方安宁、民间富足的,便是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