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许多弟子到了考场上便十分紧张,试图把自己最华丽、最出彩的词藻堆积上去,生怕主考官看不见他们的才情。
但应窈开蒙不到一年,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成为诗文大家是肯定不可能的,于是高夫子只教她平稳,照着韵律填词。
不会作诗,没有过人才情,但模仿总会吧?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应窈知晓自己在这一方面有缺漏,便常常捧一本诗集钻研。
柳参大人也夸她文风平稳,议论有理有据,观点清晰。应窈便放大自己的优点,按着制艺的要求限制主题。
她深吸一口气,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为破题,引经据典,承题紧密,洋洋洒洒一大篇。
下面的百姓生活富足,高高在上的国君又如何不会富足呢?
应窈以此为题,结合了柳参和高夫子向她介绍的大齐近年来在民生方面略微放宽的政策,论述了只有百姓的粮仓丰盛,才能让国家富足。
作为县考的卷子,她自然不能言辞犀利地针砭时弊,大谈特谈当下如何不好,又要如何修改。
若是这份卷子呈到上面,挑出个不敬朝堂的大毛病,径直下狱处罚,那可就不是能不能考中的问题了,而是牵连族人亲长。
应窈深谙此道,先是引用经文,夸赞如今的官员是多么多么好,关心民生,能为百姓做实事,诸如此类天花乱坠的夸奖。
天子沉着,官员知礼,我们青州城的官员更是品行高洁,如同圣人所赞的庄子,有超脱世俗之风。
接着她笔锋调转,提及百姓最看重的还是温饱,即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进展到第三股。
考场里一直很安静,刷刷写字声不断,到饭点时胥吏挨个给考生们送茶水。
应窈放下笔就着咸茶吃馕饼,稍稍放松,养精蓄锐,只等用完饭誊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