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士子道:“我当初游学过闽中,听顺天乡试解元李尔张说过,连目中无人的李卓吾,观其文章,也说此人若在,他也当避路一旁,放此人出一头之地。”
众举人听后都是点点头,最后有人叹道:“与此人同科赴春闱,既是我等之不幸,也是我等之幸啊!”
也有人道:“未必,那要看张相肯不肯抛去私心,让他二个儿子避路,放林解元一头之地了。”
正月过后,来京师赴考的举人们这时也都是到齐了,这些举人们去礼部递过考凭后,即是彼此会文。
一般文会也就算了,有名的文会,除了今科士子外,还会请几个文章大家,以及朝廷官员,甚至翰林与会。
京城有名的文会,有如西山文会,邹水文会等等。
会试前的文会上少不了会点评时兴的文章,以及会试中有望夺魁的士子。
那些初次来京,名声不显的士子,都是渴望着借着京师这个名利场扬名,难免削尖了脑袋,想要往这些有名的文会里挤一挤,若是为文章为大家,甚至翰林赏识,那么名声必会传至考官耳里,如此中式机会大多了。
不过三千举人,还有两千国子监监生,哪个人也不是易与之辈。
每个举人,哪个不是在乡间,受无数父老仰视,不少人的学问,放在今日都可以算作国学大师了。
故而一个人的才华和文章,要得到众人公认,何其难也。
偶尔有一时新鲜的文章,出现在文会上,众人称赞个几句,说几声不错,最多能传入翰林官的手里,看上几眼,已是了不起了。
不过这样的文章,也掀不起波澜。
这一日西山文会上,众翰林点评文章,看来看去,终于一名河南士子忍无可忍,把漕弊论的文章递了上去,在署名上写了“佚名”二字,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甩头离开了文会。
或许这士子也没想到,自己离去后西山文会,掀起了轩然大波。
漕弊论的文章,先是到一名老举人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