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昆寿说,我回去给你尽力想办法,还请快快发兵。
石星当即与郑昆寿约定,过江前粮草我们自己负责,过江后要朝鲜负责,否则我也没有办法了。
得到郑昆寿应承后,石星以兵部的名义上奏,恳请朝廷发到辽镇精锐一万克日赴义州同朝鲜兵将协力堵剿,同时蓟州,保定两镇各选精兵五千,宣府大同再各选精兵八千马步,吴惟忠率南兵三千,再令四川巡抚速催四川副总兵刘铤率五千兵马立即赶到辽阳,听宋应昌调度差遣。
其余各镇将领石星没有点名,唯独提及吴惟忠,刘铤二人,可见深知二人的实力。
但是石星如此一口气将出兵的人马,提高至四万以上,而且都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
至于天子现在对石星是信任有加,可谓是有求必应,当即下旨照办,严令各督抚必须挑选精壮无徒虚文塞责,同时还让朝鲜国王固守义州不可放弃。
然后石星让朝鲜备边司筹议明军出兵朝鲜的军粮。
朝鲜备边司类似于明朝之前的大都督府,宋朝的枢密院,军国大事是由文武合议。
备边司派人到了辽东计算明军入朝粮秣供应,并给明朝兵部列了一个单子。
上面写着,天兵共计四万八千人,将领中军千把总还没有算在里面。一日粮每一名士兵是一升五合,马匹两万六七千匹,将领等官之马不在数内。每一匹马日给料豆三升。
以此计算,则粮食一天最少要七百二十石,两个月则需要米八万四千石,马一日用豆八百石,两个月需要豆四万八千余石……目前估计自义州至平壤,留谷之数大约有五万一千四百八十八石,豆三万三千一百二十七石……
最后得出结论,朝鲜抽西补东军粮大约可以支应五十余日,马豆则似乎不足。
此事一出,有言官立即反对,朝鲜农事已经基本荒废了,明军入朝简直要自带干粮。而且从辽东到朝鲜一路多山,粮草补给不易,以辽东的实力若供应四万以上大军在朝长期作战,必大大损伤大明的国力。
这名言官说话后,朝中不少官员们才想起来林延潮提前布局海运的先见之明。
而林延潮也觉得自己终于熬出头来了,等着石星上门来拜见(恳求)自己。
哪里知道林延潮等了半天,石星也没来。原来石星抛出一句话,以大军灭倭寇何必用五十日,三十日足矣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