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的丞相府是个小型王国,那么丞相长史就是个小丞相,相府司直就是御史中丞,司马就是大将军、大司马一类的实际考核武官的最高机构。
朝中大致如此,田信在皇帝婚礼前一日离开,准备赶回去与家人一起守岁。
李严送行,与田信并马而行,不见继任的江都尹彭羕出现在送行队伍,李严口吻不满:“公上待彭永年甚厚,却不见此君来送,仆引以为憾。”
“呵呵,正方公何必小题大做?”
田信脸上已经裹了围巾,呼出白气呵呵笑说:“当年先帝使彭永年入我北府担任护军,我亦明白先帝用意,却使此人去编纂《北府战纪》,时人多讥笑彭永年趋炎附势。多赖此君多方走访不辞辛苦,才编好这部书。”
田信看得开,李严看不到田信面容表情,但也能感受到田信语气里的惬意:“正方公,当时彭永年奉先帝深意来我北府,却肯低头去编书,先帝有不满,也是不满我专权,也不满彭永年辜负使命。算起来,是我欠彭永年一个人情,如今这人情正好两清。”
总不能因为彭羕在北府做过护军,就能把彭羕当成自己家臣、追随者、伙伴来看待。
李严已然明了其中的区别,彭羕不是自己人,现在两清了。
点着头,李严又叹:“可恨不能执掌州郡,追随公上尾翼,造福于民。”
对此田信呵呵做笑,直接拆穿:“朝中无人,廷尉实属重责,总不能滥竽充数。数遍天下,除张惠恕外,只有三人适合做这大汉廷尉。不对……还有一人勉强适合,可惜却自误前程。”
廷尉这种专业素养高的职务,既要业务精通,还要有威望、有资历,远比军事主官的要求更高。
李严听了仰头哈哈陪笑,也笑的得意。
论汉律的解释,如今的汉律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两汉汉律,一部分是蜀科,一部分是田信提倡、推动的。
当年一起编纂蜀科的法正、刘巴、伊籍已经病逝,就剩诸葛亮、李严,这两个人都适合执掌廷尉府。
诸葛亮、李严之外,就剩陆议适合担任廷尉卿,陆议有这方面的素养,也有这个威望;另外半个就是潘濬,潘濬纵然选错了路,可论专业,担任廷尉卿也算是绰绰有余。
此外徐庶也适合做这个廷尉卿,不管专业素养还是人脉、影响力,徐庶都够;只是御史中丞是个重要的岗位,不宜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