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也算是有点身份的人,他们也有着“知识分子”的傲气,不会在试卷上做手脚——况且做了手脚一眼就能看出来,毫无意义。
再加上贺晨竟然选择了小学生,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自暴自弃。
不过当第一阶段的成绩出来之后,他们傻眼了——从总体成绩上来说,小学生们竟然比大学生还要好,也就是说只看漫画,从来没接触过华夏近现代史历史书的小学生,竟然比学习近现代史的大学生所记住的各种大事件更多,更清晰。
第二阶段,所处的试卷则是一些描述历史意义等等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一次是大学生的主场,小学生完全不懂那些“正确的历史意义”,所有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是若是仔细去想的话,似乎还有一些亮点——他们是用自己的眼睛,自己所了解的事情来看待历史,而不是在抄写脑海中熟记的那些书本上填鸭给他们的“历史意义”。
大学生的回答更符合标准答案,但是跟小学生的回答一比,千篇一律的回答却让人看得心烦意乱,那些稀奇古怪的纯真回答,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真正在感受华夏历史的灵魂!
“历史,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才是我们需要记住的东西,至于他意义、影响,这是需要我们一点点去了解那个时代,一点点去亲身感受的,而不是却继承别人的想法,那才是真正会遮蔽我们看待历史的眼睛的尘埃。”
这是贺晨所想表述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贺晨笔下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只记录公正的记录历史,并不做任何评判——任何的评判都会影响人们正确的看待历史的目光,而若想真正了解那段事情的意义,则需要人们亲自去感受。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第五百六十章 究竟说了什么?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的问题,既是问参赛者,也是问贺晨,又是问自己,同样也是在问那千千万万的教育从业者。
他带来的那些学生低头沉思,思考、讨论了很久,对他们提交了一份还算优秀的答案。
如果是往日,他们或许会赢得满堂喝彩,可惜这一次不论是从年龄还是阅历还是学识上都远远低于他们的小学生们,却用稚嫩、纯真的声音,提交了一份完美的答案。
他们的回答,征服了观众们,也让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甘拜下风,甚至也征服了提出这个问题的教授们。
“这次比赛的胜利者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这些可爱而聪明的小学生们!”
最终,教授欣慰的宣布了接过。尽管他们输了,但是他们输得心服口服,他们的心结终于被解开了,犹如迷失在大海上的小船,这些孩子的话语点亮了希望的灯塔,为他们指引了一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