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一章 来一次辩经

皇城司调查回来,赵曦才知道原来这时代解释经典居然有这样多的学派。

赵曦大概看了看,所谓的学术分歧,居然是各自对《易》的理解不同。

否则,也不会出现邵雍那种象数学术也成了一派儒家学派……还不能说人家是顶儒家的名头,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释义经典,无非解释的方向是卦象和爻辞。

也难怪,儒家经常借二帝三王说事,这三王不就有周文王嘛。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周易》了。

到这里,得做一下说明了。

孔圣人在创立儒家学派的起初,便是借用《易传》来为儒学立论的。

在释义儒家典籍时,各家学术为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就究竟到了《易》的原义解释。

好吧,确实挺乱的,越了解越乱。

这玩意儿,怎么说呢,倒是见仁见智最能说明问题。

赵曦把所有学派的核心教义都看了看,做了一些了解,发现自己反倒更糊涂了。

能成为一家学术,自不会胡诌八扯,都是有根有据的,否则也不可能在士林成就一定的影响。

本来还想着能从这所有的观点中找到自己心意的,直接把政事堂的争论叫停了。

现在才知道,自己是真没这个能力。

说真的,若不是多了那千年的见识,自己在这时代就是个小白,任何一个学派的观点,都能折服自己。

怎么办?

“诸位相公,关于科考可有定论?”

有事问相公。赵曦没想过把自己当小吏用,不可能事必躬行,不然养这帮臣工有何用?

“官家,命题不外乎经史子集,循惯例,并无增减之意。主要是经典注解的分歧。”

韩琦所说的,赵曦知道,赵曦问的是他们有没有想出什么辙来解决一下。

自富弼丁忧,韩琦做了政事堂之首,好像棱角圆润了些,也只是些许。最起码在科考争论上,他并没有掺合,甚至没有支持或者反对任何一方。

估计是没动着老韩的什么……

“循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