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一章 往好处想 往坏处准备

说是这样说,赵曦也知道后继乏力了。

如今在河东路的新军不足十万,需要担负云、朔、应、寰四州的安靖和清剿游骑。若真到了不得不再次东进征战时…~那将是这批新军的灾难。

不到万不得已,赵曦真不想把战事继续了。

这时候,就看北辽和国朝谁家更能坚持了。

在外征战的所谓四路大军,狄青、种鄂、郭逵、种诊,相互没有统属权,这是早先拟定方略时确定的。

狄青有资格统率,但相公们一致反对统属。

自然,现在韩琦也就没有了统属的权利。

政事堂是有意让韩琦节制河东河北路诸军的,就是韩琦在出发前,政事堂也是有过沟通的。

结果,官家再一次从朝廷向前方将帅下诏令了。

相对于韩琦,赵曦更倾向于让狄青统属……战时争端最没必要,富弼也这样认为。所以,由翰林学士起草的这种大而化之的圣旨成稿了。仍然还是只有方略而没有具体的要求。

诏令针对的是每一位处于河东路的股肱大臣,不论文武。

比如韩琦,明确告诉他,职责就是谈判,一旦出现不属于谈判内容的意外,也就是一旦需要用军事来彰显国力时,韩琦务必得回朝…~国朝不容政事堂相公涉险是理由。

比如狄青,一旦北辽有异动,可放弃整饬四州的安靖任务,携战车向北推进,目标直指北辽的西南招讨司。

而种鄂自天成过盘山东进,向燕山进发。郭逵要过瓶形关,攻克蔚州,并守住蔚州一带,等待真定府的国朝新军北上后,方可继续作战……

北辽倘若真的以谈判为缓兵之计,调集大军继续征战,赵曦不介意给他们狠一点的教训,告诉北辽诚意和诚信的重要性,那怕是折损一半的新军,也必须干到底。

富弼一一跟官家核对诏令,越发感觉到官家在这些诏令里带着的寒气……

雁门大捷后,忻县围困北辽大军,那时候官家调集江南道新军,说是仅仅为了恐吓,说是因为战胜而不会引起恐慌,说是为巩固边防,为接下来的交涉壮胆。而这时候富弼却认为,在那时候,官家已经在为现在做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