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所谓的平灭,是真正意义的平灭。要做到再无党项人有生力量,再无党项人的贵族,再无党项人可依附的力量,再无党项人可聚拢成群!
所以,才有了王韶于西北,李宪于东北,郭逵正东,种颚东南,狄青正南,折继闵西南,对整个西夏形成一个真正的战略包围。
而高遵裕部,其实是朝廷丢出去的诱饵!
战车是赵曦指导工坊城做出的,又岂能不清楚优缺点?壕沟是赵曦针对骑兵的战术,又岂能不知道壕沟同样对战车有效?
作为一个长于谋划,习惯于大格局,大谋略的君王,在推动倾全国之力对西夏灭国的大战中,任何细节他都需要有所考虑,更何况这些属于他自有体系的内容?
在整个对西夏平灭的战略考虑时,赵曦最担心的是西夏集中他们所有的力量攻击国朝的一个点。任何一路队伍,都很难抵挡住西夏全力攻击,势必会打开一个缺口。
对于党项人,在赵曦看来,根本不能给他们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特别是贵族阶层。所以,在谋划的开始,赵曦的目的就是绝对的围歼。
可要实现绝对围歼这个目标,如何牵引西夏人入縠,是赵曦乃至富弼等人从三年前就思谋的。
因此,才有了高遵裕部突进并无限接近西平府的战局。
当初在商议时,事实上并没有考虑西夏人掘开黄河堤岸的可能,是后来赵曦携沈括等人,不断研习地形才推演出来的可能,这也是富弼当时焦急的原因。那是真焦急,不是做给其他内阁大臣看的。
放出去诱饵,并不是放弃掉诱饵,诱饵的作用必须的一直存在,才能吸引更多的西夏兵力去围剿,这样才能让整个大包围的态势形成,然后慢慢压缩,直至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
一旦高遵裕部被西夏人掘开黄河堤岸而淹没,或者溃不成军,甚至全军覆灭,西夏人就可以在国朝的大包围没有形成合拢态势前,选择突围······仍然可以冲破任何一路队伍。因为各路大军不形成合围,彼此无法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