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页

赶在十月份最后一天,高元珍和王满银又给送了一次分红来,他们的小作坊彻底升级为罐头加工厂,挂上“高氏老字号”的名字,挂靠在生产队集体下,成为大河口有名的厂子。

因为供销社保证了百分之七十的销量,他们这个冬天做出来的桃、梨、橘子罐头,格外抢手,不说在红星县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牌子,就是去了阳城市,一说“高氏老字号”,大多数人都知道。

毕竟,味美量足价格还便宜的罐头,整个阳城市也找不出第二家来。

这一次,他们直接给送了八百块来,把顾三和黄柔惊呆了!

虽然说这半年涨了几块工资,年终也有一笔绩效奖励,可也没见过一次性给这么多的呀!根据分红比例算,整个加工厂半年的时间又挣了两千块?按这速度,那岂不是两年就能成万元户?

是的,万元户,这是所有人不敢想的身份。

一是政治运动愈演愈烈,谁冒尖谁就要被打成资本主义阶级敌人,二是谁也不敢想自个儿真有能耐挣这么多!山里一个生产队全年也不一定有这么多毛收入,所以大家都只是轻轻的像羽毛挠过似的,想了想。

“妈妈你们说什么呀?”字帖有了,书也有了,幺妹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可这并不妨碍她偷听大人说话。

“说明年给咱家里添辆车子,烧油的。”

“哇哦!我们家就要买小汽车了吗?!那我们周末就可以去省城动物园啦!”幺妹把笔一扔,觉着她真是幸福惨了。

顾三斜靠在沙发上,“四个轮子的怕添不了,再等两年,咱们先添三个轮子的。”没个车子不方便,可总是借别人的,也不是办法。

黄柔在大咧咧的丈夫手上打了一下,“胡说啥,边三轮也不是咱们买得起的。”一辆大几千呢。

经过“稀里糊涂造假”一事,小地精现在对钱已经非常有概念了,她歪着脑袋想了想,“那咱们过年的时候把房子卖了叭,买小汽车。”

黄柔“噗嗤”一乐,“为什么过年的时候卖?”

“因为买的人多,涨价呗。”就像萝卜白菜一样,过年啥都涨。

“怎么着?真想卖?那我跟老赵说。”顾三揶揄的看着她,赵红梅的父亲心心念念想要一套系统“干部楼”,两年前就在打听,前几天不知道听谁说顾书记手里有两套,他就开始四处托人打听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