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夫没空去从头学习工业设计与图纸绘制,他能想到的最好方式就是拿计算机制图,然后再找信得过的专业人员修正。

对张逸夫来说,搞设备制造,是一件滚雪球的事情,越滚越大,越大越博,越博越滚,需要不断有资本的涌入,才能在产品质量数量和类型上占领市场。

难点,依然是第一桶金,相对于工业化的生产线,倒腾电脑赚的那几十万实在太不够看了,而一旦完善了流水线,创出了市场口碑,雪球一滚,那就停不下来了,滚来的钱可以去研发制造更多的新产品,更多的生产线。

对于常规制造企业来说,这么想有点太理想化了,凭什么你做一个产品成一个?

可对于张逸夫来说却完全不必为这个发愁,脑子里成百上千跨时代的产品,他只恨人生苦短。

张逸夫其实大可全神贯注的做这件事,光是电力设备制造这一途,就足够让人功成名就,而且可以离体制稍远一些,只要产品水平过硬,横竖都能成功。

之所以没脱离核心组织,并不是他犯贱或者爱官帽,只因更大的野心使然。当人站在山峰上的时候,他看的地方已经不再是大地或者云层,而是更高,更远的地方。

回到现实,作为规模一般的二修厂,现在去跑常规产品的销售,常规工程的委托都是杯水车薪,苟延残喘。

要想救回二修厂,要想滚雪球,必须下猛药。

张逸夫不由得笑了,老子手里最多的就是猛药。

再结合他现在所做的事,二修厂的路开朗了一些,但还有一层薄雾。

无可厚非,在降低煤耗的诸多工程中,对耗材和设备都有不小的需求,管道、保温壳风机轮片等等等等,但这些都是常规的东西,谁都可以做,不可能自己指定用谁的就用谁的,那样在纪律上会被人抓到把柄,袁铁志一类的人自然也不可能看着你独揽资源。

所以张逸夫要做到,要用的东西只有二修厂有,让你们都无话可说。

捋清了这条思路,突破点也随之而来——

那就是还未能成功国产的节能设备,同时二修厂又有能力制造的设备,技术门槛较低的设备。

一个名称极其之直白的东西映射在张逸夫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