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无边业火(三)】
(一)阿昔
天授三年四月一日,日有食之,赦天下,改元如意。
四月十五日,神都北市。[注:《两京城坊考》:本臨德坊,顯慶中立為北市。《廣異記》:張仁壹幼時貧乏,恒在東都北市寓居。〉]
一个戴斗笠的年轻道士在闹市里灵活穿梭,拐入一条窄巷,巷内黄土铺路,家家门户虽小,也整洁干净。他停在一户柴门前,抬手敲了敲门。
门开了,一个胡子拉碴的中年人顶着一双黑眼圈,见到来者,直呼稀客,将他迎进门内,又欢欢喜喜地将院里小石桌收拾出来,道士脱下斗笠,露出白色发髻。
“这是从宫里带的婆那娑果,听内侍讲,徐寺丞颇喜爱这波斯冷食。”
徐有功看到李崔巍放在桌上的食盒,两眼放光,忙回头朝院内喊了一嗓子,却是波斯语:
“阿昔!婆那娑果!”
一个五六岁的小丫头闻声从里屋掀开帘子跑出来,一头灿烂金发被细心编成十几条小辫子,在身后甩啊甩,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洗得干干净净。
徐寺丞不好意思地摸头笑:“嘿嘿,不是我喜欢,是这小丫头喜欢。可惜这果子太不易得,我就算花上半年的俸禄寻遍东都,也买不到几个,许是太微城里才有。”
小女孩淡绿色的眼睛猫儿一样盯着石桌上的锦盒,眼睛一瞬不瞬。徐有功端端正正把锦盒放在她手里,又拍拍她的脑袋:“要谢谢李太史。李太史是阿爷的朋友。”[注:唐代对父亲的称呼,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很常见,如老杜《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小女孩抬头,好奇地盯着李崔巍的白发,磕磕绊绊地用汉话说了一句:“些些”,接着蹦蹦跳跳进了屋。
徐有功端来一坛酒,开了泥封,香气瞬间溢满小院。“方才多有唐突,请李太史宽谅。阿昔是吾故友之女,他父亲是波斯苏谅家族的后人,曾任左神策骑兵,垂拱四年卷进了越王李贞谋反案被赐死,阖家老小皆被充为奴籍。我彼时因李仁褒案,刚被削职为民,家无余财,只救出阿昔一人。”[注:马昔师(asis),人物灵感来自《唐苏谅妻马氏墓志》:出身苏谅(家族)之左神策骑兵之长的女儿马昔师(asis),于已故伊嗣俟(yazakart)240年,及唐朝之260、常胜君王崇高之咸通十五年,(波斯阳历)十二月五日建卯之月于廿六(岁)死去。(愿)其(往)地与阿胡拉·马兹达及天使们同在极美好的天堂里祝福。]
他又寻出两个酒杯,擦拭干净递给李崔巍:“徐某一生狷狂,做不得大官,只求能活着看阿昔长大,为她攒份嫁妆。死后泉下和兄弟相见,也算问心无愧。”
李崔巍拿过酒坛,到了一杯酒,酒液呈淡绿色,是陈酿绿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