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页

既然现在周围没有其他船只了,唐启文自然要把游艇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随着他慢慢提升输出功率,船尾的推进器也发出了持续稳定的嗡嗡声。随着巨大的动力源源不断地从推进器中产生,游艇的速度立刻开始迅速提高。不过几分钟的时间,电脑已经显示游艇的速度超过了八十节。

虽然八十节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船只的速度,但唐启文自然不会就此满足。他在主控制板上按下了几个按钮,在游艇前部很快冒出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顺着船舷向后蔓延,很快就把整艘船包围了起来。这密集的气泡把船体和周围的海水隔绝开,使得船只所受的阻力大幅度减小其实这种空泡技术,在二十一世纪就已经初具雏形了。事实上唐启文从曾经看过的历史资料中知道,目前俄罗斯就在研制一种利用空泡技术提高航速地鱼雷。不过和唐启文游艇相比。俄罗斯人地空泡技术还远谈不上成熟。真要想把这种空泡鱼雷用于实战。是二零一五年以后的事情了。

在大量气泡的包围下,整艘船就象是在空气中航行一样,速度自然有了惊人的飞跃。不过几分钟的时间,游艇的速度就达到了二百八十节。这还是唐启文为了保持舒适性,没有把速度提到最高。如果把推进系统的输出功率提升到极限,这艘船的速度可以超过三百五十节。不过即便如此,二百八十节也是个非常惊人地数字了,大多数小型飞机都无法达到这个速度。

等到速度稳定下来后。为了避免惊世骇俗的唐启文在电脑上输入一条命令,让游艇避免在任何船只的视线范围内出现。毕竟速度这么快的船只要是被别人看见了,多少会给唐启文带来一些麻烦。反正船上有比这个时代所有雷达都要先进得多的监测系统,再加上智能电脑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是易如反掌。

一路上绕了几个小弯避开碰到的船只,到了当天的后半夜,唐启文已经来到了日本海地范围内。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日本的海上力量自然比较强大。而为了堵截黑社会通过海运的方式走私。日本警视厅在近海地巡逻力度也是非常高的。慢慢地把速度降下来,唐启文开始寻找机会接近日本海岸。

第317章 又一次偷渡

看了一眼监测仪上显示的图像,唐启文发现在游艇周围有不少表示各种船只地亮点。这些亮点都在向各个不同的方向缓缓移动,向他表明这片海域有多么地繁忙。唐启文随手选中其中一个亮点。另一个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这个亮点的所有数据。这些数据除了包括对方的速度、航向外,甚至连体积和大概的排水量都有显示。有了如此详尽的数据,唐启文自然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目标是什么类型的船只。

二十一世纪最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也只能获得目标地速度和方位,最多只是对小目标地分辨率高了一些而已。但唐启文游艇上的监测仪不但可以侦测到类似于水上摩托这么大小地目标,更是连目标的详细信息都能显示得一清二楚。而且唐启文的监测仪使用的是无源搜索方式,根本不用着担心会被目标发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启文游艇上安装的这种监测仪,绝对是所有战地指挥官最理想的探测设备。可惜的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脚步,这种技术在最近两百年内根本不会有人想到,所以唐启文也只是给自己的游艇配置了一台而已。

为了节约时间。唐启文并不想在某个人迹罕至的海边靠岸。然后花上几天时间辗转前往此行的目的地——东京。他的计划是直接在东京湾的某个码头靠岸,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前往自己要去的地方。

虽然在日本外海航行不会受到检查。但要想靠近某个大港口,则肯定要通过日本海上自卫队和警视厅缉私艇组成的监视。唐启文在监测仪的屏幕上选取了好几个目标,在仔细确认了这些目标的数据后,他终于选定了其中的一个作为靠近日本海岸的突破口。

这是一艘排水量三万五千吨的货轮,因为周围航行的船只不少,所以它的速度只有十一节而已。对唐启文来说,这个目标无疑是最合适的。眼看这艘货轮离自己越来越近,唐启文启动了推进装置,缓缓向着对方靠近过去。

虽然现在的船上多数都装了雷达,但唐启文并不担心自己会被发现。当初在改装游艇时,他就对整艘船采取了两种雷达隐身的技术。除了为船涂上了有吸收雷达波作用的特殊涂料外,整艘船的表面都安装了能发出特殊电波的电极系统。依靠这套系统和船载电脑的配合,就可以适时地抵消雷达发射到船体表面的电磁波,让这艘游艇在雷达面前彻底隐形。

唐启文操纵游艇慢慢地向前形势,没过多久就看到了前面出现了一个巨大地黑影。虽然三万五千吨地排水量即便在二十一世纪也算不上是最大的,但和唐启文那艘不过三是多米长的游艇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庞然大物了。

随便瞄了一眼监测仪的屏幕。确定两船之间的距离还有三千多米远。唐启文在主控制台上按下一排按钮,然后小心翼翼地操纵游艇向那艘货轮靠近过去。与此同时船上响起一阵轻轻的警报声,一个柔和的电子声音也在不停地提醒道:“警告,警告,请所有在甲板上的乘客立刻回到船舱,所有舱门将在三十秒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