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战前军议

汇报完情况,躬身退到一边。

朱慈烺环视众人,目光最后落到吴甡的脸上:“少司马怎么看?”

袁营内应之事,是当前的最高机密,整个军营中,只有朱慈烺和吴甡两个人知道,连萧汉俊都不知,倒不是朱慈烺想要隐瞒他,而是因为张名振和侯方域和他采用的单线联系,和萧汉俊布置的情报并不相连。

吴甡稍一沉吟:“流贼猛攻开封,其目的不过就是两个,一是诱我出击,二是动摇开封城的城防,现在看来他们的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我军按兵不动,开封虽然危机四伏,但一时却也难下。那么接下来流贼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加大攻城的力度,将所有的精锐都派上去,希望一举攻破开封,要么就是偃旗息鼓,暂时休兵。以闯贼过往的脾气和作风看,除非是头破血流,否则他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加上流贼军粮已经不多。所以臣以为,闯贼必然要加大对开封的攻击力度,虽然开封上下一心,城池坚固,但毕竟兵少将寡,短期尚可坚持,时间长了,恐怕会有城破的危险,而开封一旦有失守,天下必然震动,不论于朝廷,于殿下都没有好处,因此臣以为,为万全计,我军还是应该尽速向开封进军为宜。”

这就是圣旨的压力,原本吴甡是“按兵不动,养精蓄锐,待敌疲劳,一举破之”的坚定支持者,但圣旨之后,他心志不免有些动摇,倒不是担心自己被崇祯帝降罪,而是担心太子和皇帝的父子关系,更担心一旦有什么意外,开封忽然失守,太子被天下责怪,他这个辅臣就万死莫恕了。

朱慈烺理解他的心情,又看向侯恂:“老尚书怎么看?”

“臣赞同少司马的看法。”

侯恂拱手,恭恭敬敬地回答:“开封是中原腹心,不容有失,我军在归德养精蓄锐,已将近一月,将士们士气高涨,人人求战,疲态,臣以为,我军可以出击了。”

侯恂久在诏狱,虽然大势看的清楚,但胆子不免了一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思很严重。

朱慈烺又看向三个参谋。

李纪泽、江启臣,刘子政三人都是点头,都赞同向开封进军。

除了萧汉俊、佟定方没说话,众人基本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李自成在开封城下损耗不,太子“疲兵”的战略目的已经到达,官军养精蓄锐也有相当的成绩,既然圣旨以下,他们当然要赞同出兵,不然岂不是抗旨?

文官谋士们的想法很正常,但朱慈烺却不能这么想,因为他比他们想的更多更远,或者说,他心中没有他们那么多的顾忌和负担。

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从来没有将自己皇太子的身份看得太过重要,不要说皇太子,就是皇帝又如何?到了崇祯十七年,都是荒冢一堆草没了的命运。唯一能自救的就是在这两年中奋发图强,抓住当年从崇祯帝的指缝间流失了的机会,为大明朝这艘快要沉没的巨轮,堵上进水的窟窿,逐渐修补,调整航线,甚至是更换发动机。

因此,朱慈烺虽然敬重自己的父皇,但对崇祯帝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却实在不能苟同。

最致命的一点,崇祯帝对一城一地的得失看的太重要,根本没有空间换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忍辱负重,就如当年晋文公避退三舍,而后一举击败秦兵的战略目光。大明的精锐本就不多,却都在一次次疲于奔命的救援战中消耗殆尽。

以往管不了,但这一次开封之战朱慈烺要照自己的谋划打。

哪怕崇祯帝连下圣旨,他也不会改变。

朱慈烺的谋划是什么?那就是用最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一次击溃李自成的主力,令其三到五年之内不能翻身,无法再和关外的建虏遥相呼应,摧-残大明瘦弱的肌体。在一个月之前,朱慈烺还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到,但现在他已经隐隐看到成功的曙光了。

当然了,如果能全歼甚至是抓获李自成,一举除掉,那就更好不过了。

而要达成此目标,就不能急于向开封进军,利用开封的坚城,继续损耗李自成的兵力和粮草才是上上之策。

————最近手机和电脑端打被屏蔽,只有起点a正常,请大家移架a观看,还是每日九点半准时更新。唉,说多了都是泪,就这样吧……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崇祯十五年》,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说,聊人生,寻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