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页

有时候,让导游带着,也去一些普通街区走走,观摩一下普通法国人的生活。不愧是时尚之都,世界的时装中心,虽然时值冬天,巴黎的年轻姑娘打扮的还是非常靓丽。里面穿春秋装,甚至是夏装,外面罩一件外套,做如此装扮的年轻女孩比比皆是。巴黎咖啡馆极多,从旁边经过,总能看到许多人坐在咖啡馆里,悠闲的品尝着咖啡的香甜。“法国人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他们喜欢也很擅长在烦躁的都市中享受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什么都没有生活本身来得重要。”大山渐渐也明白了姑父对巴黎的评价,这大概就是法国人经常说的“‘c'estvie’”(这就是生活)。

不知不觉,就到了农历春节。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节日,这一天对法国人当然不具备一点特殊意义。

一一给长辈们打长途电话拜年。放下电话,大山忍不住对董洁说道:“咱们家那边,现在过节气氛正是最浓的时候吧?”

小孩子没有不喜欢过年的,郝璐的失落感比大山更重,嘴里一个劲的念叨着往年这个时候,家里会怎么怎么热闹。她的父亲不忍见女儿一脸失望,于是提议道:“这样吧,咱们去十三区的唐人街走走。”

中国人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几乎每一个人烟密集的地方,都有中国人生活的足迹。

巴黎也一样。

背景离乡人在海外的中国人,习惯把同胞聚集的地方叫做唐人街。唐人,似乎是这些人在他乡的天涯游子对自己更认同的一个称呼。

在巴黎居住的华人相对还是比较分散的,有不少区也有一些中国店或小超市,但十三区因其规模,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唐人街。每到农历新年,这里总会热闹一阵,华人协会或商会组织一些舞狮或舞龙的游行,在鞭炮声和空气中的硫磺味里,乡愁会或多或少地少一些。

唐人街,这里的建筑有被同化的异国的味道,也有已经走入历史深处的古风的遗留,简化了的雕栏画柱,是上个世纪海外游子留到今天的手笔。后人或者无意,也或许有心,保存下来许多有年头的建筑。街道两旁,几乎每家店前的招牌都是用斗大的“方块字”写成,有些也顺带粘连着法语翻译;不少建筑的格局仿造中国传统样式建造,几家比较大的店铺,甚至还雕梁画栋,非常讲究,古意颇为昂然。走在其间,不免让人疑惑:这是拒斥历史进步还是彰显古老遗风?饭馆酒肆前悬挂的酒幡幌子,在巴黎的微风中飘扬,仿似中国古装片的布景。

姑父看到大山驻足观望,满脸的好奇,半开玩笑的解释道:“看见了吧,这才叫突显中国特色呢!好多外国人到这里来,冲的就是这个。”说着,指了指正随风飘舞的小“酒幡”。

置身其中,不时与迎面走来的黑发黄肤容貌者擦肩而过,普通话,以及听不真切的粤语像滑润的鳗鱼湿漉漉地在耳边游荡。有时,尽管心里知道这是在国际大都巴黎,大山却还是有种身处国内街头的错觉。

姑父与一位坐在自家大院前的一张摇椅上的老人打招呼。“一位要好的同事和这位老人是亲戚关系,老人开了一家饭馆,大家时常过来吃,慢慢就熟悉了。”

姑父做过介绍,兄妹俩很感兴趣的与老人攀谈起来。

“我们这些人,被有些外国人叫做国际乡巴佬。”

坐在摇椅上悠闲自在的很健谈的老人家说。他们这一辈的人,多半是战争年代,因为种种原因移居到了这里,漂泊天涯的日子里,求的不过是一份安稳些的生活。时至今日,许多人连法语都不会讲,生活范围基本上就局限于这个地区,好在自己人经营的各种日常用品的小店也齐全,生活上倒不觉得有啥不方便。书店里,金庸和梁羽生等著名大家的武侠小说和中文书也有得卖,日子久了,恍惚中似也淡了他乡为客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