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页

想起上海,怀念的还是她三四十年代的模样。旧上海就像一卷风情画,留下的,不仅是斑驳的印象,还有那挥之不去的关于美、关于爱、关于岁月、关于花开不败的奥秘和传说。而花园洋房,就像一个载体,承载了董洁的这种怀念。

五月的上海,比北京更暖和些,因为没有几欲扑天蔽日的沙尘暴,空气尤其显得清新可喜。

姜红叶去火车站接了他们两个,然后去了已经提前安排好的住处,略做休息,出去吃了午饭,就在她的指引下,开始进行实地考察。

他们在老洋房聚集区提前下了车,一边慢慢的走一边欣赏两边的风景。

红瓦灰砖的洋房,仍是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西洋风格,跌檐式的四坡顶,弧线拉毛的山墙,清水砖边框的窗洞,半圆拱券的阳台等特色,与幽静典雅的环境非常和谐。

于是,一种安静自然的感觉充盈在呼吸中。周围没有林立的高楼,午后漫步其中,阳光斑驳陆离地洒在地面上,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董洁和大山挽着手,一座座房子看下去。在这片房子里一定曾经演绎过很多上海的风情故事,如今它们昔日的主人都去了哪里呢?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心里忽然有一种间杂着伤感的复杂情绪潮水般一波波荡漾起伏。要幸福啊,她对自己说,珍惜时光,珍惜生活,珍惜身边人,她一定要过的幸福开心才可以!

大山来自山里,虽然少小离家,到现在已经习惯了大都市的生活,可是,骨子里,他还是习惯在独栋独院空间够大的地方居住,喜欢脚踩大地的实实在在的感觉,不喜欢住在楼房里。儿时的家,房子自然是极小且极简陋的,和今天所见所闻万万不能比较,只是那时候,出了家门拐出去,便是大片视野开阔起伏的空间,触目所及是大片的绿色。

北京的家,地方够大,可惜井字形的结构,视野总是被局限在天井,院子都是石板铺就,讲究是讲究了,美观整洁度都有了,可是再也闻不到雨手清新的泥土气息,花钱买来的花草,也只种在花盆里的方寸之间。

心里总归是有点淡淡的遗憾,只是从来不曾朝这个方向去想就是。

所以,大山最喜欢老洋房前面的大片的草地。五月阳光的照耀下,绿油油瞧上去最是喜人。

他对身边的董洁说:“你看,如果咱们院子里有这样一片草坪多好?边上放一把舒服的躺椅,半躺半靠,吹着自然风,晒着阳光,对着满眼绿色,看书也好,作画也好,对你的身体一定大有好处。”

董洁歪着头笑,阳光在她黑色的眼睛里闪啊闪,“那当然最好啦,我等着,哥你要努力哦!”

“先送你老洋房住着。就是可惜,咱们不能常驻上海,这些好事享受的时间太少,不过,也让爷爷他们过来住着散心……”大山想了想,“以后,哥一定找机会在北京,给你盖这么一栋房子住!”

走的热了,累了,也渴了。

在一处绿木成荫的地方坐下小憩,大山去买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