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页

杨广唯擦了一把汗,喘了口气,说:“让卡车的事情给耽误了,一下子哪里找得到这么多运鱼的大卡车,东拼西凑的,找到了九台,先运一趟,明后两天再跑两趟,估计就差不多了。”

杨志远拍了拍杨广唯的肩,说:“那就只能辛苦你了,到时你多带几个人手过去。”

杨广唯说:“没什么的,你放心我自会安排。”

杨广唯看见杨主任也在,忙和杨主任打了声招呼。杨主任表扬,说:“广唯这小伙子不错,干事情有冲劲,是块好钢,多锤炼锤炼就好了。”

杨志远笑,说:“广唯,你先安排司机们吃饭,我和杨主任到湖边去看看。”

杨广唯朝杨主任摆摆手,说:“杨主任,您先忙,待会再见。”

从村子到杨家湖有段距离,杨志远带着杨雨菲陪杨主任走在青石板铺成的明清古道上。青石板上,独轮车碾过的痕迹清晰可见。过了青石路,就是连心二层木楼。木楼靠近码头,依湖的入口而建,水下是青石砖堆砌,水上是木质结构,这是杨家先祖劳作后,休息喝茶的地方。一楼是碾茶房,几台木制的碾茶机经水的带动,依旧吱呀吱呀地转动。二楼是茶室,把茶临风,自在怡然。

杨主任说:“我怎么感觉走在杨家坳,就像走进的历史,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感到凝重。”

杨志远说:“杨家坳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与其说是杨家人的历史,还不如说是中国农民与自然抗争的苦难史。”

杨主任点头,说:“就像这条明清古道,物还在人已非,人总归还是敌不过历史自然的进程。”

杨志远说:“可至少人可以创造历史,也可以改变历史。”

杨主任看了杨志远一眼,感觉这个年轻人心气鼎然,雄心大志跃于言语之上。到得码头,码头上早已群情激扬,杨石、白欣旺正指挥一干老小往湖里放养第一台拖拉机上的鱼。杨主任站在一旁看着杨石他们卸鱼、消毒、放鱼入湖,对杨志远点点头,说:“一看就知道是养鱼的老手,看来没我什么事。”

杨志远说:“您是专家,还请多加指导。”

杨主任说:“别的我倒不担心,只是杨家湖的水质太清,浮游生物量、有机碎屑量、水生植物、底栖生物量较少,不益于鱼类的快速生长,按说这种野生雄鱼两年就可捕捞,就是因为杨家湖的水质清我才说要三年。”

杨志远问:“有什么方法吗?”

杨主任说:“如果单纯的从养鱼的角度来说,为了保持湖泊养鱼的生态平衡,提高水体的生产力,可以采取补充外源物质的技术措施:或引导生活污水和农田肥水入湖;或是发展牲畜、家禽养殖业,以其粪便肥水;或是农副产品下脚料渣与养鱼生产结合起来,使水体处于良好的物质循环状态。一般按平均0067公顷水面1头猪,0067公顷水面一只家禽计算,就相当于给每0067公顷水面补充了氮肥21公斤,磷肥08公斤。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目的是增加水的肥度,增加湖内饵料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