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诚默默地依次把跪倒在地上的人们搀扶起来。周至诚默默地做完这一切,省长面对大家,掷地有声地:“苍天可鉴,我周至诚一定会还给林原人们一个真相,告慰遇难者的亡灵,这个世界可以没有金钱,也可以没有我周至诚,但不可能没有天理良心。”
周至诚深深地向林原的父老乡亲鞠了一躬,动容地说:“作为省长,我周至诚愧对大家了。”
杨志远知道,从省长提议召开常委会,向林原派驻调查组的那一刻起,真相就像是午夜的末班车,虽然姗姗来迟,但它总还是会来,藏是藏不住的。
胡捷一时只觉得胆战心惊。
现场没有喧哗,有的只是沉默,有小提琴爱好者,拉起了一首凄凉的小提琴曲,杨志远对小提琴知之甚少,尽管他不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曲子,但音乐和心灵是相通的,杨志远能感受得到这些充斥在空中的音符,淡淡的,忧伤的,有如丝丝细雨,从天堂淡淡地随雨飘零,慢慢地沁入人们的灵魂,让人感到无尽的忧伤,让杨志远忍不住想哭。
安茗依在杨志远的身边,泪流满面,安茗知道这首忧伤的小提琴曲的出处,这是德国小提琴家德尔德拉(drol)为纪念舒伯特而写的《纪念曲》。这是一首充满忧伤和伤情的小提琴曲,很适合今天这样的一种伤别的氛围。
琴声忧长渺渺,现场一片肃穆,杨志远默默地祝愿那些飘荡在高架桥附近的灵魂,一路走好!希望那个叫天堂的地方,时时公平公正,处处鸟语花香!
第17章 水落石出(1)
周至诚省长在回榆江之前,特意在三招待所召集调查组的全体成员,召开了一次会议。
大家刚刚从悼念现场回来,一个个心情沉重,对于生死,因为工作的性质,调查组的成员都经历得比较多,但这一次,大家都感到自己的灵魂受到了震撼,心灵受到了洗礼,对这次到林原来参与调查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周至诚说:“今天林原的情况大家也都看到了,我相信在座的同志们也都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什么是民心,什么又是公道正义和良知,我想今天的悼念现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那么多的市民,大多数人应该都和遇难者非亲非故,人家为什么要自发地前往现场悼念,就因为人性之中的善和良知在驱使大家。我今天之所以在回榆江之前还要把同志们召集到一起,开这么一个短会,是因为今天的经历迫使我这样做,也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催促着我必须这样做,一刻都不容耽搁。我今天就是要对同志们寄予希望,我希望同志们全力以赴,尽快还百姓一个公道。我不需要大家说什么套话,只希望大家用行动来表示对生命的敬重,还市民一个公道,籍慰在天之灵。在此我周至诚拜托大家了。”
周至诚省长看了组长张博一眼,说:“张博同志,你是纪检战线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同志的,工作能力强,说说,你准备怎么做?”
张博参与此类调查成百上千次,他知道此类事情,只要用心去查肯定可以查出结果来,作为调查组人员,最怕不是案件的难度,怕就怕在查清事实的过程,领导一时一个主意,一旦涉及到高级领导,就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无疾而终,难言结果。张博今天在现场亲见省长在悼念现场掷地有声,大义鼎然,知道这次不同寻常,而且调查组的所有人员都是经过省长亲自审核认可的,自己任这个组长是周至诚省长亲自点的将,这让张博备感欣慰,这说明省长对自己的人品和能力颇为了解,表示认可。省长还把杨志远派到这个调查组来,意图就更加明显了,省长这是不查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这种情形之下,张博自然知道该怎么去做,他据理坦陈,说:“根据目前初步掌握的情况来看,林原隐瞒遇难者人数的事情是肯定存在的,就看是瞒多还是瞒少了。我的思路是,一,将这次承包拆除高架桥的法人代表、总承包人和项目经理人等相关人员予以控制,调查公司账目及其资金走向;二,将今天现场登记在册的失踪人员名单逐一落实,逐一排查;三,对林原及临近各市的医院、殡仪馆进行彻底的排查,对近期开出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逐一落实,对因伤住院不知姓名没有家属陪护的伤病员彻底排查,看其是否和高架桥的坍塌有关联。四,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民众公布调查组的电话号码,接受群众举报。”
周至诚一听,点头,说:“张博同志的思路清晰,好,就按你的思路办,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肯定可以还原事情的真相。我另外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林原方面瞒报高架桥坍塌事故的目的又是什么?承包商之所以隐瞒,那是他们想逃避责任,减少经济损失,之是利益驱使,有动机,可以理解。但林原呢,为什么会涉入其中?这就值得大家好好去斟酌和思考,我希望同志们用事实用证据为我解开这个疑惑。”
杨志远一听,省长这是要调查组不仅仅是停留在调查事故的伤亡和瞒报的表面情况,还要求调查这次坍塌背后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