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页

只要有个合格的制度,未来香港电影界的票房,就绝对不会有多大的损失,反而会有一定的上扬。毕竟以前只能在一家院线看的电影,现在所有电影院都能看,就算那些懒得到处跑的人,也不会吝惜几步路,去看看电影,不至于像以前那样为了一部电影,从元朗打车到旺角。

就算那些不够资格全线联映的电影,在每个地方都会至少有一个电影院放映这部电影,不会让香港人感觉到看个电影还需要跑很远的路程。

票房的事情让李明豹解决了,而之后李明豹感觉到可惜的事情就是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无论是台前的演员,还是幕后的剧组,在这个年月当中,他们的薪水是想当低的。

拿自己身体健康做背书的武行,这个年月一天的收入也不过才一百来块,并且刚入行的人还没有那么多,七八十块也能干。要知道他们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在玩命,这年月的武打戏,那些演员们个个基本上都是有功夫在身的,不像三十年后,年轻演员身体个个都向着娘炮发展,拍个武侠片也是摆摆造型就能过关。

这时候的武行,个个都是实打实的,常常为了电影的真实性,打一拳那就真的是在打一拳,以这些人的体力,那一拳一脚绝对不是那么好承受的,就连陈龙这样的武打巨星,那也是该从三楼跳下来,那就必须是得跳,没有折扣,或者用摄影机剪切做出效果。

这年月圈子里面的人,都是必须得拼,但他们的收入却不见得有多高,就算是周闰发,要不是李明豹强行把他的片酬给提了起来,他到现在一部戏能够拿到三十万的片酬,就已经要笑死了。并且这三十万的片酬,最后能落到周闰发口袋里面的,最多也就是十多万,因为六叔那边,还需要抽头。

像后世那样吃个饭都有几十万入账的,在现在要是谁提出来,那肯定是会被人说是天方夜谭。李明豹解决不了所有人的问题,但是解决一部人人的问题,在他看来,还是可行的。

就像演员,很多人都说,八十年代的香港演员,实在是有太多的人才了,好像人才多得用不完一样,但到了九十年代以后,能出名的人才就少了好多,到了两千年,能够挑大梁的也就只有那些老牌的人,新人好难出头。

李明豹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但从他了解到的情况上来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很多原因的。自身缺陷和外界的因数,占据了主要的原因,但也不得不说,两千年后的香港,想要当明星的人,和现在根本就不能比。

现在,全香港的人都知道当明星的收入高,所以入行的人就特别多,三个香港人,其中一个就会想来当明星,因为能够赚钱。在大浪淘沙之下,上百万人当中挑选,最后剩下的这些人,就算是不出名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可取之处。

而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本来香港的电影行业就不景气,再加上八十年代的人现在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入行的新人少了很多,都去做别的事情了,还想在那么多老人面前出头,难度绝对不小。

直到两千年以后,香港本土的电影界基本上都被摧毁干净了,而演员的报酬在那个时候,面对着很多新出来的行业,都不占据优势,再加上上面的大公司万年不改的苛刻合约,本来想要入行的人就少,再被那些合约一吓,能够真正入行的人都是凤毛麟角,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找能够挑大梁的人,简直就是开玩笑。

就像国足那样,全华夏十五亿人口,但国足的队员挑选居然仅仅是在一个小圈子里面挑选,总人数也就几千人,从这么一些人里面挑出一群人来踢足球,比那些小国的条件都差,再加上一些奇葩的规矩,踢出什么样的成绩,都不算意外。

香港的电影界,在两千年以后的格局,差不多和国足是一个模子,那样挑出来人,一没有继承前人的经验(有能耐的都去好莱坞或者大陆淘金了),二没有享受到良好的待遇,拍正片的,还没有拍三级片的赚钱,这样的条件下,又怎么能找出挑大梁的人呢?

二十年后的事情,李明豹现在管不了,但二十年前的现在,李明豹既然坐到了现在的位置上,就必须要为从业人员考虑。因为这关系到自己未来的收入。

演员现在的地位不算很高,虽然比起香港大部分职业来说,赚的钱是很多的,但还是没有拉开很大的差距。等以后别的行业好发展了,要还是现在的待遇,那么这个行业肯定就留不住人。只要看过香港电影历史的人都明白,未来那些真正有成就的大人物,最晚入行的人,都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才入行的人,能够站到顶点的,稀少得和大熊猫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