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京城里有一位人物此刻却极为兴奋,那就是狂放不羁的王诚,他在《京城晚报》上连载的《大明英烈全传》效果一般,中规中矩,没有惊喜。而在“反三俗运动”展开,一百多种报纸被停刊后,报纸的销量却开始持续上升。王诚成名多年,虽然如今小说写得桥段老套,可质量却是毋庸置疑的。一百多种报纸被禁止连载,就相当于一百多本小说被强行太监,读者在可跟的小说数量减少的情况下,自然要找别的书看。大神级的作者王诚的书,便成了阅读的首选。在大量读者的支持下,如今《京城晚报》几天之内就达到了193万份,跟《东北晚报》的销量不相上下。
京城卫视的记者采访王诚对“反三俗运动”的看法时,王诚依旧是狂傲的性子说:“我对这个运动是极为赞成的,它净化了我们的出版物市场,让民众不在被那些‘文字垃圾’所毒害。比如说把一些低俗的历史小说禁止连载,我觉得就很好。但我觉得目前调查组的执行力度还有些不够,让一些三俗的武侠小说蒙混过关,这是不可取的。”
王诚虽没有明说《明朝那些事儿》和《射雕英雄传》的名字,可他跟孟南星的一些过节,媒体却知之甚详,自然知道他暗中所指,回去添油加醋解读一番,在电视上播出来,立刻引起观众们的强烈反响。
《明朝那些事儿》被停刊后,一直跟书的读者心生不满,在一些激进读者的组织下,众书迷们昼夜不停地拨打“反三俗”举报热线电话,要求调查组撤销停刊决定,准予重新连载。调查组自然不会轻易向民众妥协,始终没有给予正面回应。
在网络时代还没兴起的时候,众多书迷只能用打热线电话和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喜恶。在这个关头,写信自然就太不且实际了,哪有打个电话骂一通爽快。只是打了之后不是被挂掉就是没有回应,让他们心里更加郁闷。
众书迷们正有火无处发的时候,没想到王诚却跳了出来,瞬间就把仇恨值拉了上去。《明朝那些事儿》的铁杆粉丝们开始给《京城晚报》的热线打骚扰电话,一位交游广阔的书友不知从哪弄来王诚的手机和家里的固话号,大家直接把他的手机打的不敢开机,固话打的拔掉线路。
在新闻媒体出版物市场风声鹤唳、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一匹黑马却逆市杀出,那就是正在《东北晚报》上连载《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在2月13日开始在《东北晚报》上连载,以每天万字的速度更新,到4月2日时已经连载21万字。刚好连载完旧版的第七回,比武招亲。这一回里,郭靖初遇黄蓉,杨康、穆念慈、杨铁心等纷纷登场,算是一个小高潮,正是读者们看的大呼过瘾的时候。偏偏赶上“反三俗”运动,大量的武侠小说被禁止连载,《明朝那些事儿》的书迷们也转而支持《射雕英雄传》,让《东北晚报》的销量在4月5日这天,轻松突破两百万份,当天紧急加印了三次,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国内的报纸中《参考消息》和《华夏日报》因地位特殊,发行量都在三百万份以上。其余的报纸却没有一个发行量能达到两百万的,《东北晚报》却是一战成名,成为第三个发行量超过两百万份的全国性报纸,而《射雕英雄传》更是得到了媒体书友们的广泛赞誉,让张铎的新派武侠宗师的名头算是彻底坐稳。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金庸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品,本书的发表确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
1954年时,金庸一部《书剑恩仇录》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尚未写毕,就有《香港商报》上门邀稿,如此遂有金庸的第二部小说《碧血剑》。直到《碧血剑》发表九个月后,《书剑恩仇录》才告结束。
这九个月间,金庸以一名刚刚出道的作家,同时连载两部小说,难免有些力不从心、厚此薄彼。倪匡对此说得很准:“金庸在金蛇郎君和袁承志双线并叙的时候,虽然只是一线出色,还有可观之处。到了金蛇郎君那一线告一段落之后,就有溃崩的迹象。尤其是到了末段,是金庸小说中最差的一段,可称败笔。”
《碧血剑》56年年底结束,次年的第一天,《射雕英雄传》就见报了。依然是《香港商报》,依然是金庸的小说,内容和主题却有了天壤之别。《射雕》一出,鬼神震惊,风头几乎盖过了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
如今在《东北晚报》上连载的《射雕英雄传》,由于《天龙八部》珠玉在前,虽不如前世那样迅速引起轰动,却是厚积薄发,在其他小说纷纷落马的时刻,更显得它的非凡。
4月6日这天,《东北晚报》发表公告,宣布其销量在4月5日这天超过200万份,成为国内第三个销量过200万的报纸。如果不算地位超然,有广大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订阅的《参考消息》和《华夏日报》,它就是当之无愧的国内第一!
冯玄清等人看了这条新闻,却没发表任何言论,更没人提议从重审核《射雕英雄传》。至于王诚,则气地直拍桌子,险些把手指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