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铎谦虚地说:“野心总是要跟能力相称才好,就怕到最后,还是落地跟《雍正皇帝》一样的结果啊!”
《诛仙》这部书最终还书烂尾了,作者挖的一堆坑都没有填上。一代枭雄鬼王,居然那么轻易就挂了。还有那个鬼先生、周一仙。总之是各种烂尾。张铎事先说出来,也是埋个伏笔,谁让他没能力改写出一个完美的《诛仙》呢!
卫文昭答应帮张铎在《华夏日报》上写一篇书评,挂了电话之后,张铎还有些唏嘘。王诚能称霸通俗文学十年,更多还是因为他那些在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世叔、世伯。也好在俩人相争的时候,王诚除了傲气一点,并没有用过下三滥的招数,否则张铎也未必能那么顺利。
第二天,《华夏日报》的第十八版,刊登了卫文昭为其写的书评。通篇探究了“何为正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主题思想。虽然这篇书评版面靠后,内容写的也比较深奥,偏于理论。但是发表的地方毕竟是在《华夏日报》,产生意义和影响却不是其他那些偏娱乐的报纸能够比拟的。
很多平日里有看《华夏日报》习惯的人,第一反应是这部《诛仙》一定很不一般,否则书评怎么可能刊登到《华夏日报》上。其他的报社见状之后,便再也没有发表对《诛仙》不利的文章了。
张铎却并没有把全部的希望放在《华夏日报》上,而是亲自撰写了一片书评,匿名发到了《松江晨报》上,名为喜欢《诛仙》的理由。
“用了几天的时间,把《诛仙》第一册看完了,掩卷遐思,感到无比的震撼,甚至在读的时候,有好几次,莫名的想要流泪。
现在的小说,无论是武侠也好,仙侠也罢。作者总是喜欢把大把的笔墨用在‘武’和‘仙’上,却往往忽略了‘侠’。也就是在他们的小说里,武功招式,神兵利器,道法仙诀,法宝灵药才是他们着重描写的。至于是活生生的人还道法通天的地仙一流,他们的感情世界,反倒是少有人描写了。
可武功招式再神奇,神兵利器再锋利,道法仙诀再玄妙,法宝灵药再珍贵,都只能让读者们看个热闹。觉得好玩,好炫,却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打动读者。
感动源于真实,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太多差别的生活方式,我们也许会羡慕,却并不会感动,因为能够让我们感动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和跟我们自己类似的经历。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诛仙》能够让我感动,源于主人公张小凡的不幸遭遇与情感描写。亲情、友情,还有爱情,浓墨重彩,挥洒自如。只读了第一卷,我就感觉到这注定是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只是性格决定命运,行文至此,也许作者都无法控制他笔下的人物了。
张小凡这个人物,贴近生活。他的平凡,正是我们的平凡。他面临的孤独,何曾不是我们有过的孤独;当他看见自己暗恋已久的师姐田灵儿陶醉于爱情中时,那种心凉悲痛历历在目,使人深受感动。当他饱受欺凌、嘲讽时,他那份怒火又让我们见证了一份血性。因为他的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也正是我们在社会上很容易遇到的。
或许,抛开那些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仙侠世界,《诛仙》讲的只是一个普通少年的成长经历,但我们从中看到的却是自己的过去:曾经的懵懂无知与单纯幼稚,曾经的孤独惆怅和心酸寂寞,曾经深爱他人而不为人所爱,曾经奋不顾身不顾一切,曾经以为自己被全世界唾弃和遗忘,曾经对天发誓要神挡杀神佛挡杀佛,遇仙诛仙,哪怕是死也要求个轰轰烈烈!是的,这就是我喜欢《诛仙》的理由,因为它写到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华夏日报》上卫文昭亲自撰写的书评,加上《松江晨报》上张铎匿名写的读后感,算是彻底把舆论的劣势扳了回来。加上网络上张铎书迷们的力捧,《诛仙》的销量又重新攀升了。
豌豆网上有关诛仙的评分,在大量书迷的刷分之下,又重新回到了8分时代,达到了83分。更有好多书迷发表留言称赞《诛仙》。
网友张小反发表帖子说:“第一册写的真是太好了,充满想象力,把一个孤寂少年的奋斗历程写的很感人。虽然跟令狐冲在华山上的心路历程有点像,但读起来更有感触。有些地方还有点小幽默,特别是看到他和小灰的相处,让人忍不住发笑。另外比武的过程也写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