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陆续进入不起眼的鲁桓公庙内,无人敢大声喧哗,每个人恭恭敬敬。
在守庙人的带领下,众人进入鲁桓公庙的正殿,在正殿右侧有一件器物。
“那就是歌器。”守庙人带人走过去。
方运在书上见过,歌器又叫欹器,欹音同“七”,是斜的意思。
方运仔细观察,那是一件铜器,像是被固定在架子上的铜瓶,里面是空的,差不多是呈四十五度角斜向上,一动不动。
守庙人拎着一桶水走过去,道:“此歌器若空,则倾斜。”说着,守庙人伸手去拨弄歌器,把歌器摆正,手一离开,歌器立刻回到倾斜的位置。
“若注入适量的水,则歌器可直立。”守庙人说着,缓缓向里面倒水,随着水逐渐增多,歌器最后直立起来,此刻里面的水已经注入一半,守庙人停下。
“若继续把水注满,则歌器会向另一侧倾斜。”说着,守庙人把所有的水倒入歌器中。
歌器一满,立刻向另一侧倾斜,里面的水全倒了出来,最后又回返到这一侧,和往常一样倾斜。
“这就是孔圣所言: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没有水的时候是倾斜的,有了适量的水则可摆正,一旦水满则翻倒。”
随后,守庙人又缓缓背诵那段“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他的声音在房间内回荡,似乎带动歌器,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韵律,让每一个人都不自觉地恭恭敬敬听完。
众人纷纷点头向守庙人致谢,感谢他代孔圣教导中庸之道。
方运感觉观完歌器,自己对中庸之道和一些相关方面的理解有所进步,虽然进步不是特别明显,但也是一种好处。
很快,方运意识到,这歌器里恐怕蕴藏着孔圣的力量,哪怕时隔多年,也如同孔圣亲自指点学生,听圣人之言,如沐春风,自然而然学到更多。
守庙人道:“你们都知文人有‘座右铭’,而这歌器就是座右之器,座右铭一词的起源,就是这歌器。”
众人纷纷点头,这种事他们还是知道的。
“按照惯例,凡是第一次来拜鲁桓公庙之人,必须留下一篇座右铭,以此来证自己心中至诚,听歌器之音如听孔圣之言。笔墨桌案已经安排好,你们可立即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