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一些官员也不想买过于贵重的食具,但是,官场攀比之风太重,同品级的官员买了,若是自己不买,家人同僚必然会提及。现在好了,可以省一大笔银子。
那些非官员也称赞方运英明,因为方运只是禁止官员,没有波及其他人,否则的话,等于打击了制瓷业,影响工坊和工人的收入,最终的得失难以衡量。
至于把食具上交朝廷,一开始许多官员是抗拒的,但深思熟虑后,众多官员当夜便让下人整理好贵重碗碟等食具,准备明日上交朝廷。
这种赚清名的好事,只有蠢材才不去做。
于是,次日负责接收瓷器的吏部衙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不乏一些反对方运的官员的家属在上交名贵瓷器。
在论榜之上,方运的第一礼也获得一致的赞美,限制官员,还不伤百姓,这是真正的德政,是真正的礼教,这样的官员,必然会让百姓归心。
第2425章 赏罚分明
在一片赞誉声中,左相阁的第二礼也很快宣布,减少官员马车的装饰物,尽量做到朴素,并规定若换新马车,其价格进行根据品级挂钩,即便是一品大员,平日出行的马车造价也不得超过五百两。同时,若用于庆典或祭祀等特殊场合的新马车,则不受限制,但平日里不得上路。
方运以身作则,摘除龙马豪车上的许多饰物。
在圣元大陆,马车往往比许多用具更能彰显主人的尊贵,所以一些富豪高官的马车极尽奢华,用各种名贵材料制作装饰,实用性反而其次。
方运的龙马豪车虽然价值高,但主要的花费都在防护性上,比如结实的木材或一些机关,在装饰方面上并不特别看重。
第二礼一出,民间呼声更高,其实民众早就厌烦了那些高官坐着豪华马车招摇过市。
一些富商和没有官身的读书人感受到了压力,主动宣布减少马车饰物,尽量不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过于奢靡浪费。
这第二礼也完全取自《礼记·少仪》,因此许多人开始预测方运的第三礼。
这两礼在《礼记》的原文是“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国家财政紧张、受灾或危难时期,车尽量不要雕刻过于华美的花纹,铠甲不要使用过于鲜艳的饰物,食具也不用精工雕琢,地位高的人不穿容易磨损且昂贵的丝质鞋,马也不要常喂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