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强生知道,上海那边的谈判过程,产量和出口就能纠结他们双方两年时间;然后是德方要求使用德国合资法解决以后的纠纷,法律问题又纠缠了一两年;再然后是先签基础协议还是直接签署合同,又是一年;然后是销售问题。
德方把问题一个个提出来,旧问题解决了,又提出新问题,中方疲于奔命,双方反复的磋商谈判。六年里总共谈判了三十次,上海、北京、德国,这些地方上海的谈判组都跑遍了。六年后还是他们自己想通了,绕过中央自己和德方先斩后奏才成功签署合作协议。
这么长时间的谈判过程,连中央外经贸的人都说,“有这时间,你们还不如自己发展呢!”
其实,之所以和德方谈了六年,在林强生想来还是上海方面自己的原因,他们太拿德方当回事了,也太拿自己不当回事了。
谷牧翻着谈判计划书,说道:“既然外商的态度这么好,我们更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尽快促成这次合作。咱们大家现在就研究一下这份外商提供的计划书。”
法方提出的合作分两项,前一个要和汽车厂合资的项目,外方出资和技术设备占有合资公司的50的股份。这也是中央的底线,不过这个底线还得向上汇报,上面点头才行。
外方想在省城投资一座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的计划,更是对国内很有吸引力。
饶宾听着内容,两眼发亮地说道:“能不能让外宾把这个投资放在沿海地区,也更方便以后的出口计划啊?”
谷牧也有兴趣的点点头,说道:“放在沿海地区,有很多好处,你们没向外商提议吗?”
外经贸人员互相看了看,对谷牧和饶宾同时摇了摇头,其中一人说道:“我们说了,但是外商说不会考虑其他地区。”
饶宾笑道:“我觉得你们还是没有充分的和外商说明这样做的好处,我们应该再和外商聊一聊,把零配件基地建在沿海,他们也应该懂得这样做是有益的!”
“我们都和外商解释了,但是他们态度很坚决,说不会考虑别的地方!”外经贸的人还是摇头说道。
他们也很纳闷,为什么外商会舍近求远,硬是要把工厂建立在内地呢?!
饶宾不可思议地说道:“怎么可能,难道外商不知道在内地建厂会增加成本?!”
谷牧说道:“我也看好把生产基地建在沿海,这样不但节省很大的人力物力,也和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计划相一致!”
众人互相讨论了一下,都倾向于再和外商谈一谈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