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港英政府建设金融型香港的计划启动,制造业在香港越来越难以为继,用工成本和房租成本的不断攀升逼迫香港许多制造业纷纷把目光瞄准了近在咫尺的特区。很多香港人看到东星石化工业基地的工程开幕以及经济专家对未来的分析预测,轻工业尤其是纺织塑料领域的资方已经偷偷的开始行动了!
他们停掉了在香港的工厂来到还是大片荒地的特区进行实地考察,很多人已经考虑好了要把工厂建在这里,就等待着大亚湾东星石化工厂建成运行后把设备全部迁到特区了。
而在国内方面来讲也极其欢迎东星集团的巨量外汇投资,中国去年的外汇储备首次突破50亿美元,但离着实际需求仍然很远,同时存在着百亿美元的外汇赤字。国内外汇紧缺,70亿美元的投资就像一场及时雨一样充盈了中国的外汇口袋。
埃克森石化公司为项目提供了30万吨乙烯工程的“心脏”装置——裂解气压缩机,这个顶尖高科技装备需要在极严酷的环境下工作,其罐体采用耐低温耐高压材料制造,中国目前还无法制造这样的设备,无论在材料和制造技术上都有难度,往常的压缩机也都是采用的国外产品。
由沈鸿总工亲自负责中方企业的生产组织工作和整个项目的建设,他在国内上众多的石油化工厂进行调研组织设备的生产,像大庆石油总厂、兰州化学厂、燕山石化这些老牌的企业都参与了进来,参加制造的企业还有中石油石化总公司以及石化部等多个单位,总共涉及设备生产制造企业超过千家!
原燕山石化总厂的杨浚,是国内化工技术和科技管理专家。作为新中国大型石油化工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也被请到了东星石化公司作为特聘顾问。他是胡建人对大亚湾这里的气候条件也很适应,老头已经六十岁左右现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局长。
此前,杨浚与科委其他领导开展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开中国应用微型计算机之先河,林强生的几家电脑公司进入中国后为了推广微型计算机就和国科委打过交道,杨浚也见过林强生。
但那时林强生还不知道杨老原来是一位真正的化工专家,而且是国内不可多得的生产组织管理者。他与沈鸿相互配合,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相互配合起来倒是相得益彰,但二老毕竟年龄大了林强生也不想他们操劳,所以调派了很多副手帮助他们代劳。
杨浚曾任燕山石化总厂领导,在71~78年这段时间一直负责石油化工装置的技术生产和引进吸收工作,他组织完成了顺丁橡胶会战和中国第一套3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等项工作,把中国的石油化工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杨浚重点抓了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建设,开展了以引进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为中心的“四烯”工程(乙烯、丁二烯、聚丙烯、高压聚乙烯)建设大会战。经过3万多名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仅用27个月就完成了一期扩建工程,成为中国建设大型引进乙烯装置的成功范例,从而使中国石油化工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1977年,也就是燕化投产的第二年就一跃取得了工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实现利税突破10亿元大关!
就东星石化公司的规划问题,杨浚在设计草案中提出炼油能力由600万吨增加到850万吨,要把工程的扩展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的水平上!
汽、煤、柴油产量增加到600万吨原油的水平,润滑油产量比原设计增加一倍。化工产品由年产50万吨扩大到200万吨,其中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由30万吨扩大到150万吨。
为此,常减压蒸馏、润滑油、各化工装置都要进行重新设计,将原50万吨轻油裂解分离装置的设计改为90万吨,引进90万吨轻油裂解分离装置一套,制造乙烯丙烯。石油烃裂解装置以生产乙烯为主,同时联产丙烯和碳四馏分,裂解副产的裂解汽油、化肥原料及各种添加剂工业设备用油等。
总之石化企业的产品种类非常多,大乙烯建成之后是不愁赚不到钱的,这就是一头超级现金奶牛。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乙烯工厂生产的乙烯并不对外销售,因为产能都被自己制造高额附加值产品消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