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有些激动地说道:“请问,这架中型民用飞机是什么样子的,有技术图纸或者效果图我可以看一看吗,拜托了!”
林强生点头说道:“没有问题,本田先生请跟我来。”
几人被带到了东星飞机研究所,见到了c75的设计图和效果图。
“了不起,没想到您的东星集团已经在航空领域付诸行动了!”本田宗一郎非常高兴,仔细的观察着c75的参数设定。
林强生坦然的把图纸拿出来,就是想让本田宗一郎正视东星集团的实力。
其实这个项目也没有什么隐瞒的,日本的航空能力虽然不健全,但是在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机翼融合等单项领域上非常强悍。
日本客机研发水平曾经领先中国很多年,二战后很快开发出了自己的喷气式战斗机。当运十还在泥潭中苦苦挣扎之时,日本ys-11早在10年前就拿到了faa适航证。
虽然机型不一样,但日本当时在民航领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这款民用飞机卖出了182架,算是量产机型,可以说早期日本航空科研能力是强于中国的。
而在林强生前世,arj21-700已经拿到了中国适航证(caac的适航条例基本照搬faa),faa适航证也指日可待的情况下,日本的三菱重工主导的rj支线客机却是落后了。
有意思的是,90年代中日韩三国曾经就民用飞机项目进行研讨,并且立项。当时有航空领域的专家提出,美国有波音欧洲有空客,亚洲有什么。
于是中国、日本、韩国走到了一起,但是中日之间存在着历史原因相互提防,而韩国也不是很情愿夹在中日之间担当配角。
这时候波音就站了出来,在三方之间撮合主导了这个项目,而且波音还向三国许诺给予技术。
但实际上波音却打着和稀泥拖延时间的想法,待中美关系紧张之时波音立刻甩手不干了。后来空客又跳了出来,而实际上也是给自己的机型争取时间,待新机型研发完成之后,他们也像波音一样,彻底的把中日韩玩弄了一把。
中日韩的飞机合作项目流产,2000年后,中国提出了自己的飞机发展计划c919、arj,而日本也确立了自己支线客机项目rj。
虽然中国的飞机研制技术比日本领先了一步,但日本的国产化率却是比中国更高。
波音空客都在日本采购零部件,波音的复合材料几乎都在日本采购,而欧洲的v2500航空发动机日本也是参与者,至于其他电子半导体、大型结构件的采购就更多了,日本的航空产业已经由零部件生产转变为了模块化生产,占比重更大,竞争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