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这种摆脱必须是润物细无声的,要不显山不露水。
比如,他提拔遥辇氏九帐弟子。遥辇氏属于“前朝贵族”了,耶律阿保机正是从遥辇氏手中接过了契丹可汗之位。如今,耶律德光为了表示皇恩浩荡,为了展现帝国的宽容、仁慈,主动提拔遥辇氏后人。
表面上是耶律德光“宽仁”,实际则是削弱述律太后的势力。
这些小伎俩对于巩固皇权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如何能快速树立自己的威望,捞取实权呢?答案是战争。
述律太后之所以拥有令人生畏的权力,可不仅仅是因为她是耶律阿保机的女人,毕竟耶律阿保机已经去世多年。述律太后的权威多半也是通过战争获取的,契丹等游牧民族民风彪悍,女人也是可以上战场的,在耶律阿保机早期的征战中,敌对部落趁其外出作战而偷袭其大本营,述律太后指挥应对,亲自拉弓放箭,据说还生擒了三个敌将。
战争,可以快速地收获声望,特别是获得军队的拥护。因此,耶律德光也就把心思放在了对外征战上。
耶律德光放眼望去,北面、西面、东面,都已经被太祖扫平了,只剩下南面的后唐了。
正巧,定州王都向契丹表示归附,请求支援。于是,耶律德光就派大将秃馁(突里铁剌)、荝剌(查剌)南下赴援。
契丹援军先胜而后败,秃馁被杀,荝剌等被俘,援军几乎全军覆没。事在前文。
这一仗对耶律德光的打击非常巨大,不仅仅是损失了精兵良将,更主要的是,他原本是要通过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通过一场胜仗实现皇权的巩固,摆脱母后的操纵。然而全军覆没的结局使得他在国内的局面更加被动。偷鸡不成蚀把米。
被俘的这位荝剌,是契丹的高级将领,起码是纵队司令级别的(都统),所以契丹多次派出使节,言辞卑微,恳请后唐放人。
在双方使节来往的记载上,发生了非常有趣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