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

电视机前正在收看电视的人都纷纷发出了惊呼声,虽然每个人都知道里约热内卢当地治安十分糟糕,抢劫犯、小偷、毒贩子横行,但是在电视直播过程中真实上演的抢劫,还是远远超出了想象,让人们错愕不已。

哈维尔·尤利尔(xavier ulliel)站在电视机前,仰头看着这讽刺的一幕,轻轻摇了摇头,却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合适的话语来形容如此情形,“欢迎来到里约。”身边传来了一个声音,让哈维尔条件反射地转过头去,然后就看到了站在眼前的中年男人,他主动伸出了右手,“马丁·阿图尔,我刚才听说,你正在找我?”

哈维尔连忙与对方握了握手,“你好,我是哈维尔·尤利尔,‘纽约时报’驻里约热内卢的记者。”

马丁有些怀疑地上下打量了一番哈维尔,不是他不相信哈维尔所说之词,只是哈维尔看起来根本不像是记者,一件浅蓝色的背心搭配一条白底花纹的沙滩裤,脚上还穿着一双黑色的夹脚沙滩拖鞋,这模样完全就是前来度假的游客,怎么可能是记者?

哈维尔心里也很是无奈。

虽然他是“纽约时报”的外派记者,但只有名头威风而已,事实上更像是被流放到了巴西来一般。对于美国来说,南美洲更像是他们的后花园,这里每天发生的新闻数不胜数,但能够登上美国主流媒体重要版面的新闻却凤毛麟角。

哈维尔在里约热内卢待了三年时间,几乎每天都一定会发新闻回纽约,但被采用的却屈指可数,他几乎就这样被遗忘在了这片土地之上,从以前的雄心壮志到现在的懒散度日,所有野心和企图都已经逐渐被磨平了。

今天,哈维尔的确是正在沙滩上晒太阳,要不是去买烟的时候,意外看到了直播新闻,他也不会出现在“巴西环球报”的办公室了。哈维尔刚才几乎是一路狂奔而至,因为他的新闻嗅觉告诉他:这是他的机遇,千载难逢!他必须抓住,紧紧地抓住。

不过,这些话哈维尔自然不能告诉马丁。

哈维尔从沙滩裤的侧口袋里拿出了一张卡片,递给了马丁,“这是我的名片。”同时也是他泡妞的法宝,所以必然随身携带。

马丁接了过来,端详了一下,确定了基本信息之后,这才收回了视线,“所以,‘纽约时报’的记者找我有什么事?”

哈维尔指了指身后的电视机,此时直播已经恢复了正常,主持人脖子上的金项链已经不见了,不知道那名抢劫犯是否被抓住了,“我想要采访一下当天的情况,然后把新闻传回纽约。”

其实哈维尔没有说的是,他最终目的是前往采访“上帝之城”剧组,不过他不知道剧组的联系方式,也不知道剧组的下榻地点,所以,哈维尔就率先过来寻找马丁了——这是当天报道最详尽最权威的新闻。如果可以在马丁这里取得突破口,哈维尔不介意和马丁合作,联合报道,毕竟马丁是地头蛇;但如果事情不顺利,哈维尔也是有自己消息渠道的,兜一个圈子之后总是可以和“上帝之城”联系上,毕竟他们都是美国人。

“采访我?”马丁颇为意外地看向了哈维尔,他是记者,通常来说,他才是负责采访的那个人,而不是被采访的对象。

哈维尔理所当然地点了点头,“对于里约的民众来说,你是记者;但对于纽约的民众来说,你是第一线的目击证人。”简单的一句话,就让马丁眼前一亮。果然,能够成为“纽约时报”的一员,肯定不简单。

“所以,在新闻报道之中,你会提到我们报纸的名字?”马丁脑筋一转,顺势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