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血液的颜色变化,在电影之中就有四种,无色,荧光白,红色,芥末黄;而且每一次血液出现的形态和剂量都有所不同,根据场景、根据情况、根据人物状态,都做出了不同改变。每一种颜色都隐藏着不同的意义,最直接的就是痛苦的层次,施特雷洛大量运用了色彩来表达人物情绪,这不仅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且还将电影语言运用到了极致。
‘上帝之城’中,施特雷洛运用了运动化镜头和碎片化剪辑的方式将情绪的变化传达出来;‘借刀杀人’中,施特雷洛又运用了灯光层次和强弱的变化将情绪的起伏展现出来;‘罪恶之城’中,施特雷洛则运用了色彩语言完成情绪的表达。
每一个镜头都值得细细品味,每一个镜头都饱含深意,每一个镜头都精心构图。施特雷洛再一次向我们展现了他的天赋与才华。
在电影的最后,杀手递出了香烟,画面戛然而止。
此时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不是杀手是否会扣动扳机,而是自己身处于罪恶之城,又会做出什么选择呢?隐藏在杀手那悲天悯人的眼睛背后,却是一颗漠然而冰冷的心脏,这让我不由就想起了‘借刀杀人’的结局——彼时,冷酷无情的职业杀手被疲惫而倦怠压垮了肩膀,一声叹息之中选择了放弃;现在,冷血残忍的职业杀手露出了迷人的笑容,递出了香烟。
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在这篇评论的末尾,柯克写到,“难以置信!难以置信!难以置信!”他用了连续三个同样的词汇来表达内心的亢奋和震撼;与此同时,他也送上了满分一百分的评价,表明了自己的支持立场。
事实上,这不是“电影评论”第一次给予了兰斯作品一百分,柯克对犯罪三部曲的评价也恰恰是一百分,“这是与时俱进的三部作品,这是深入灵魂的三部作品,这是载入史册的三部作品。”
从罗杰到柯克,从“芝加哥太阳报”到“电影评论”,这仅仅只是“罪恶之城”首映式结束之后的冰山一角,一场声势浩大的议论狂潮这才刚刚揭开序幕。
第547章 两极分化
1997年,“不羁夜”问世,在那个被“泰坦尼克号”占据视野的年份里,这部作品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对象,因为这宣告了一位天才的诞生,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随后五年时间里,他又相继推出了“木兰花”、“狂野之爱”两部作品,先后斩获了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年仅三十二岁,就已经成为了一代电影大师。
2003年,“上帝之城”闪亮登场,人们纷纷惊叹着继保罗之后,又一位电影天才现世了,但与保罗相比,兰斯的艺术创作源动力似乎没有那么充足,一部“后天”打断了人们的期待,这部商业电影虽然取得了票房大捷,但却被专业影评人们诟病不已,认为这是兰斯堕落的开始。不过随后,“借刀杀人”和“罪恶之城”相继登场,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位天才从来没有沉沦过,恰恰相反,他始终在商业和艺术的天平之中摸索探究着,他走得甚至比保罗还要更远更深。
当“罪恶之城”揭开神秘面纱时,人们才不由惊叹,年仅三十二岁,兰斯就已经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犯罪三部曲,将现实社会的冷漠和残酷赤裸裸地搬上了大屏幕,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鞭笞着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底线。
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自诩正义,到天主教对无辜未成年儿童侵犯的道貌岸然,犯罪三部曲将隐藏在这些事实背后的残酷真相展示了出来:没有人是无辜的,就好像罗生门一样,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责任,如同沉重枷锁一般,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真实而残忍,暴力而血腥,细腻而深刻。兰斯为犯罪三部曲注入了强大的能量,犹如当头棒喝,技惊四座,余韵深远。
罗杰·埃伯特作为全美最权威的影评人,柯克·哈尼卡特所在的“电影评论”作为全美最权威的专业杂志,双双为兰斯正名,不仅为“罪恶之城”送上了满分一百分的评价,而且还将犯罪三部曲的脉络呈现在了大众眼前,真正地将兰斯送上了“大师”的宝座,即使现在还不是,也已经是“预备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