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章廉羽能够正视自己,用客观的心态去听谢志坤对他的评价,那么对他以后的成长绝对是很有帮助的,只可惜章廉羽早已经被自负蒙蔽了双眼,而且谢志坤又是拿他和林源比较,这就让章廉羽根本听不进去。
反之,林源虽然从小跟随林颐致学医,在基本功方面并不比章廉羽差,同时林颐致四处行医的时候总是喜欢带着林源,这就导致林源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动手治病。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个时候林源不过十几岁,自然没什么害怕的心思,心中没有什么顾虑,边上又有林颐致那样堪比国手的老中医把关善后,因此养成了林源胆大心细的作风,甚至在某些方面讲林源有些胆大过头,无论什么病症都敢上手。
胆大是好的,但是胆大过头却不是什么好事,再加上后来林颐致去世,林源没有了人管教,之后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摸索,导致治病的时候路子野,不拘泥于形式,从某种成都上来讲确实算是有些缺乏谨慎了。
林源一路走来,之所以顺风顺水,和他的性子自然是有关,同样也因为他功底扎实,这么长时间以来基本上没有出过事,但是倘若林源不能正视自己,以后说不得会在这种性子上栽跟头。
这一次谢志坤当面点出林源的不足,对林源的帮助无疑是很大的,和章廉羽不同,林源一直都是比较谦虚的,因此谢志坤的话他是完全的听了进去。
谢志坤评价过林源两人,然后从书桌上拿起两个小册子分别递给林源和章廉羽道:“今天下午我也不教你们什么东西,这两本册子上面是几个失误病案,你们两人分别看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其中的失误之处。”
第421章 呵呵
林源和章廉羽两人从谢志坤手中接过小册子翻开来,发现上面都是手抄的医案,由此可见这些医案都是谢志坤精心挑选的。林源大概看了一下,发现册子里面总共十个医案,其中腹痛、泄泻、呕吐、心悸等,大多数医案的情况都不一样,其中的归类很是全面。
简单的看过上面的医案,林源不由的感叹谢志坤的良苦用心,估计为了挑选这些医案,谢志坤花费了不少的心思。
要知道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中医的经验之谈要比西医珍贵的多。西医有着属于自己成熟的理论体系,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都有着自己的规范和标准。
就好比人体的体温超过多少度算是发烧,血压超过多少算是高血压,什么症状算是感冒,什么指标算是低血糖,这些都有标准,只要有着系统的检查报告,西医医生就可以参考标准确诊,一旦确诊该用什么药,用什么剂量,这些也大都可以参考。
然而中医却不同,同样的病症十个人或许就有十种治疗方法,同样是发烧,区别也是很大的,什么原因造成的,患者什么体质,这些都会影响用药和药量,因此中医治病,前人的经验很重要。
很多时候中医人治病都是根据前人的医案和治疗经验参考,然后灵活变化,这就导致学习中医不仅仅要有细腻的心思,更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光,不仅仅要有扎实的功底,更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一次谢志坤没有教林源和章廉羽两人理论,也没有传授章廉羽和林源什么经验,而是直接给了林源和章廉羽两人错误的医案让两人去发现检查错误,这种方法对一个人的考验和成长绝对是很有帮助的。
这就好比老师教学,让学生们去研究正确的题目和让学生去研究错误的题目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基本上每一次考试结束,老师基本上都会把易错题拿出来单独讲解和这个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