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页

一旁的师恒道自是骄傲的点了点头,唐昊这番夸赞让师恒道颇为受用。

倒是一旁的狂风道长脸色巨变,随即看着唐昊道。

“唐大师,我问何为礼,礼有何用,不是让你背典故,说曾经的往事的。”狂风道长说着还看了眼身旁的师恒道。

“礼为四原则,‘尊重’原则,‘遵守’原则,‘适度’原则,‘自律’原则。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这为礼,就好比狂风道长和我之间的话语,你问我答,不作推诿,则为礼。”

“好。”一旁的周博文点头颔首:“唐大师这番话说的老夫颇为赞同,《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所以社会离不开礼,唐大师刚才那番话,实在是让老夫大开耳界,叹为观止,好。”

“呵呵。”狂风道长眼中闪过一丝怒色,很快却是恢复正常。

“唐大师实在是好口才,不过老道要是问了,唐大师既为辩学讲师,自然明白之典故,不知辩学这两个字为何意,何解啊?”

“说到这个,倒是和墨家有些渊源了。”

一旁正望过来的墨非神色顿时一动,看着唐昊的眼神有了丝好奇,他很好奇唐昊的身份,能让这群老学究看中的人,一定不是普通人。

第258章 国学之争

“惠施,宋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辩学的开山祖师,他和墨家一般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两则为一,实为异曲同工之妙,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这可谓是最早的辩学形成。《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和《经说下》可谓是最早的辩学书籍。”

“唐大师,我问你何为辩学,你老是跟我背那些古文典故,是何用意,似乎无典故你无法自圆其说,无法解释啊。”狂风道长一席话似有所指。

唐昊却是摇了摇头。

“狂风道长,你这就错了,我是以辩学的形成来和你解释何为辩学,古为辩学,现为辩论,同是一个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世上有难事,一为将别人钱装进自己口袋,小偷和抢劫犯可以做到,二为将自己的观点装进别人的脑袋,这为最难,辩学最难的就在于将自己的观点输入到别的脑袋,让别人赞同自己的说法,观点。就如同狂风道长的,我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为正确,你却是认为我是错的,我们两之间的辩论,也可以称为辩学。”

狂风道长张了张嘴,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确实不简单,看起来外表普通,没什么城府,实际上内心逻辑之慎密实在是超乎狂风道长的所料,想到这里,狂风道长不由正视起眼前的唐昊来。

“唐大师,自如此,我当想问,唐大师竟然为国学副馆长,自是明白国学为何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