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页

众所周知毛笔易损不好保存,保留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而留下来的那些古笔价值连城不说,关键实在是太少了,真没人敢拿去做什么研究,即便研究也很难见什么成果。蒙大师是曾经咬着牙深入研究过一支的,他很清楚那支古笔的制作工艺和侯牧云刚刚展现出来的是同出一源的,也就是失传了最为重要的被后世成为竹幸制作法。

这种制作法的再现,蒙大师很清楚这对于毛笔制作工艺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足可让毛笔的保存率增大两成,而且是在使用情况下。

如果不是边上顾老等人拉着,蒙大师绝对会冲入拍摄画面之中向侯牧云讨要这种制作工艺的全部精华,甚至他自己也保证不了自己会不会直接当场拜师。

然而,就在这时,蒙大师又看到了第二种古技法在侯牧云的手上使用了出来,紧接着又是第三种第四种,虽说这三种都不是失传的,但也是让蒙大师大开眼界,紧接着,他又看到了几种没有任何记载的技法!

蒙大师的震惊与惊奇很快就转移到了宣纸非遗传承人蔡大师的身上,制纸的程序显然要比制作毛笔要复杂了很多,而且很多都不是“明面”上能看得到的,多是在锅里在水底,甚至还有阳光的利用,由此一些技法和方法就更复杂更深奥了,蔡大师在侯牧云手底下看到了不少于十种技法,其中有三种是他没见过的。

接下来是制墨的李大师,从制成烟料到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李大师除了看到各种技法之外,还看到了侯牧云在这些工序之中的胶、剂、烟的比例有些奇特,再细细一看一推算以及最后的成品出来,整个人是呆的,随后双目大放异彩。

几位制砚大师的惊讶就更不用说了,砚台的开型、出槽、磨平和雕花是最最直观的,各种技法层出不穷,过程行云流水赏心悦目,结果更是美轮美奂妙不可言!

此外,侯牧云还简单的介绍和制作了笔架、笔洗、笔筒等其他文房用品,这方面与【文房用品制作工艺技能卡】有关,也有雕刻、木工等技能卡属性卡有关,在其手里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当然了,对于这三天看下来的工艺大师们最最惊讶和惊喜的则是侯牧云的表达方式,那些技法和方式他们是能看得懂的,但普通观众显然是不会太过于关注,或者是看了之后只是惊讶了一下并不会去深究,如何能够让普通观众接受传统工艺才是此次纪录片拍摄最最重要的,而无疑这三天看下来,即便是不怎么懂现在年轻人和普通观众想法的这些大师,也知道侯牧云的表达方式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第314章 有价无市

这些大师们自然是看过以及参与拍摄过很多纪录片,知道大多数的纪录片都是不知不觉或者说无可奈何以情怀为最大卖点的,而侯牧云拍摄纪录片的方式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以介绍和展示传统工艺为主。

在这之前,倒真不是没人这么拍摄过,也有请了传统工艺大师来展示和介绍的,但效果,说实话真的比卖情怀还要差。

也不是就没人能将传统工艺展现和介绍的那么深入浅出,只是,在表达的方法上显然是很难让年轻人和普通人接受得了的。

一是能够将传统工艺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人,基本都是深入钻研的人,很难能够懂得普通观众们的心理,更不可能懂得以什么样的方式“喂”给观众且观众是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另外,心态方面肯定多少是有些问题的,这些工艺大师多少会有“高高在上”的心态,无法能够与观众做到最贴近的交流。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无论哪个工艺大师不可能会将某个工艺领域的最顶级技法或者“秘辛”完全展现出来的,这些可是某个工艺领域的精华啊,更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怎么可能都掏出来,每一个工艺领域都多少分成一些流派,说夸张点真和一些武林门派敝帚自珍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