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学生们居住的宿舍,跟华夏多人合住的上床下桌不同,大多就像小面积的公寓,两三个人居住在一间。
对于很多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的大学生来说,学校宿舍可能就是未来四年或更长时间内的另一个家,而舒适的宿舍环境,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至关重要。
哈佛大学高质量宿舍名声在外,常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留校住宿率,一直是让这所学校历届校长们感到骄傲的成就。
老妈当年也住在学校里,格莉丝是她唯一的舍友,两人在一起住了四年,看她们聊天时候开心大笑的模样,就能知道那份友谊依然保持着,曾经来雪山牧场找过老妈,韩宣小时候见过她。
提到关于宿舍的话题,自从位于华夏崇明岛的雪山大学开办以来,大洋彼岸关于它的宿舍太豪华,说对学生们起不到艰苦锻炼作用的风言风语,就没在社会上停止过。
前些年,韩宣去雪山大学参观了宿舍,三人或四人一间、有公共客厅、全套电器、独立洗浴间,设施确实挺不错,当他从老爷子口中了解到这些无端指责时候,格外无语,谁说上大学就一定不能住好宿舍?
剑桥、牛津、哈佛、斯坦福、耶鲁等知名大学的宿舍环境那么好,也没见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差劲,工作起来还不是比谁都卖力。
可见“环境艰苦”和“出人才”这两者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好的住宿环境属于正常生活需求,需要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精神,应该寻找更加合理的方式,比如承担一定社会义务、增加课余工作锻炼机会等。
直到十多年后,许多夏季天气炎热的地区,学校宿舍里依然没有安装空调或者电扇,甚至在夜晚某个时间段以后强制停电,导致学生只能用充电宝带动小风扇,充电宝的容量小了可不行,夜里没风会被热醒……
“中南学子耐热强,电风扇,酸梅汤。教学楼里,无处话凄凉。纵使心静暑难降,自习室,桑拿房。辗转反侧梦难香,汗沾裳,床板烫。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今年仍要大声喊,装空调,李校长!”
这首《江城子·装空调》火遍大江南北,被多个学校改编成不同版本,足以看出学生们的心声。
夏天时候,也没见哪位老师办公室里,不安装电风扇或者空调,按道理来说为人师表,应该以身作则才对嘛,难道工作以后就不需要吃苦耐劳精神了?道理不是这样说的。
韩宣前世上学,受够了热天的苦,甚至跟舍友商量过把校长、老师他们绑来,也感受一下三十二摄氏度,却没有电风扇和空调的夜晚,联名要求装空调,但后来听见校长说“打开窗户会有自然风”,都气笑起来了。
除了真正没钱安装空调的那些学校,其他的只能说某些人自己躺在舒服环境里呼呼大睡,却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感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要记得,在学校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社会最终会给掌握技能的学生们,好好上一堂关于“吃苦耐劳”的生动课程。
如果居住环境好,就能让学生们堕落,那主要以招收黑人学生为主,被普林斯顿大学评为“美国最差大学宿舍”的汉普顿大学,早就顺利干掉哈佛登上美国第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