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宋太妃进宫一回,然后,宋太后病了。
皇太后有恙,后妃为着孝道也得赶紧的请求侍疾。以贾祤这一位贵妃为首的妃嫔们,人人都向长乐宫递了请求。
奈何宋太后拒绝了。
金粟宫。
贾祤等来长乐宫的嬷嬷,嬷嬷一来后就恭敬的向贵妃问安。然后,客客气气的说了皇太后意思。
“太后娘娘体贴贵妃,太后娘娘说贵妃娘娘膝下有二位皇子照顾,万万不可疏忽半分。贵妃娘娘的一番心意,太后娘娘心领了。若贵妃娘娘心中有什么愧疚的,万望念着皇嗣为重。只要二位皇子平平安安,太后娘娘心里就是极为妥帖。”嬷嬷态度上热忱的很。待贾贵妃可是仔细小心的说了皇太后的意思。
“太后娘娘慈爱,她老人家病了还记挂着小十一、小十二兄弟。本宫心里感激涕零。真替小十一、小十二兄弟高兴,他们兄弟能有这般关爱小辈们的皇祖母。”贾祤话到此,她对着长乐宫的方向深深一拜礼。
“既然太后娘娘有吩咐,臣妾自然遵从太后娘娘的意思。臣妾唯愿上苍保佑,唯盼太后娘娘早日无恙,凤体安康。”贾祤也不喜欢热脸贴了冷屁股。
皇太后不想她去侍疾,她只做着表面功夫。她这里不落话,那头皇太后不乐意。
这事情搁谁处,谁也拿不住她半点的不是。
于贾祤而言这就足够。反正她就得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表面功夫。
这一番在长乐宫嬷嬷跟前表明态度后,贾祤没有多留长乐宫的嬷嬷。当然在对方离开前,任着对方来一趟金粟宫,也没有空手而归的道理。
贾祤给长乐宫的嬷嬷封了一份茶水钱,也算对方的辛苦费。
这等茶水钱嘛,只能算是封一封对方的口舌。不求对方在皇太后跟前美言几句,但凡不抹黑就足够了。
怎么说呢,这阎王不好见,小鬼更难缠。只能说陈归陋习,那哪都存在。宫廷之内当然也不例外。
人心皆私,这一个道理放诸四海亦然。
金粟宫里,贾祤不能去给皇太后侍疾。于是抄写经文就成必然。
这等经文抄好后呈送去长乐宫,这表面功夫的孝心也算尽到。
当然不光贾祤这般做,宫廷里的妃嫔们如今没谁得很着慈乐皇太后的青睐有嘉,于是每一位妃嫔们都如此的做法,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慈乐皇太后病了,各宫妃嫔请求侍疾,皇太后没有同意。
这消息当然瞒不过泰和宫的皇帝。于是李恒就亲自侍疾一回。
宋太后瞧见皇帝儿l子亲自来一趟,还是体贴有嘉,侍奉汤药。
要说宋太后不感动,那怎么可能呢。
只能说儿l媳妇再亲,族侄女再亲,亲孙子再亲,这还是亲不过儿l子。
宋太后喝过汤药后,她的精神头不算太好。
宋太后勉强支持,她陪着皇帝说说话。宋
太后说道:“哀家老了,如今生病也不过老毛病。这年岁大了,一切强求不得。”()
天子忙碌朝廷政务,你跟前全是大事,天天累得慌,也莫要在哀家跟前侍奉什么汤药。天子有孝心,哀家最清楚。你啊,你注意身子骨,哀家就最是欣慰。宋太后的目光落在皇帝的脸庞上。
7想看华卿晴的《贾贵妃日常》吗?请记住[]的域名[
宋太后的眼中有回忆,她说起皇帝年幼之时的一点趣事。
此时的追忆,宋太后是有感而发。皇帝静静的听着,他没有打断皇太后的半分话语。
皇帝做了听众,宋太后回忆一番后。宋太后才又说道:“天子,象林郡王还是早早就藩吧。”
“至于宋氏,天子重罚便是。哀家不会有什么不舍得。宋氏之错,哀家也有因果。若不是哀家一直的偏袒,想必也不会把宋氏的心养大了。唉,哀家错了,却也不能一错再错。”宋太后的目光落在皇帝身上。
“早早让象林郡王去就藩,茂眺离开京都,宋氏如何罚,也便按着规矩来就是。”宋太后这一番讲出来,这是对于皇帝妥协。
不过求皇帝看在象林郡王的份上,至少等着这亲儿l子离开后,再是给宋氏最后的审判。
宋太后不傻,从皇帝一些举动里,宋太后已经看懂一些东西。
“全依母后的意思。”李恒没有拒绝宋太后的哀求。
对于生母,李恒总会袒护几分。只能说哪怕是天家母子,这也还是母子。
对于李恒而言,他虽不喜母后的一些举动,但是他会默默的帮衬一些事情。
只要不关乎朝政上的大事,李恒不介意让母后顺心一点。
除非干系到朝堂的大政大略之时,李恒才不会手软。
就像皇次子的落幕,这是李恒替皇次子选的结局。
宋太后再不甘心,在皇帝心意定了后,宋太后也只能瞧着这一个结果。
象林郡王府。
李茂眺赖在京都不走,这当然有光明正大的理由。
郡王妃金氏坐胎不稳,为着子嗣计较,这晚一点就藩也没什么。
金氏这一胎不稳,如今太医也确诊。
于是一拖而拖,这拖一拖时间也就慢慢过去。
就在李茂眺暗中有愤愤不平之火燃起。他继续赖在京都,暗中也有一些举动。
李恒这一位帝王知道,李恒只是默默的瞧着。
李茂眺在书房内,他跟幕僚在商议一些事情。
李茂眺看过舆图,对于在大夏皇朝疆域最南边的象林郡王就藩,他不甘心。
这南汉国的最南边,这简直就是荒蛮之地。
那里瘴气横行,李茂眺怎么甘心就藩。特别是跟他斗了一辈子的大哥李茂鼎一去就病没了。
李茂眺自己最清楚,他没有暗害这一位兄长的意思。
陆太医也真的就是李茂眺求来的名医。这等名医在身边,大哥李茂鼎还是死翘翘。
李茂眺不想去就藩。
“先生以为,本王就
()藩,本王诸皇弟里谁当为东宫新一任的储君?”李茂眺跟幕僚问道。
“皇上膝下尚有四位皇子,郡王为长,郡王就藩,蜀王为长。若依嫡长,当立蜀王。”幕僚回话道。
“可父皇宠爱金粟宫的贾贵妃。”李茂眺的目光落在皇宫方向。
“若有帝心圣宠,依郡王爷之言,楚王胜算最大。”幕僚态度恭敬的回话道。
能在象林郡王跟前当幕僚的,这当然出身不高。如果出身够好,早在朝廷里谋着差遣。
这自然是朝廷里没着落,这才会落到王府里当清客。
不过也得有本事,甭管嘴能说,还是得着哪家贵人的青睐与举荐。
这一位幕僚当初在李茂眺跟前没出头,前面能人太多。
如今能出头,纯粹就是李茂眺这一位象林郡王要就藩。有门路的,这时候跳船了。
这剩下来的当然就是没有门路,准备继续跟在李茂眺这一位郡王爷身边,后面吃一碗清客饭食。
李茂眺听过幕僚的话后,他轻轻点头。
李茂眺心底也清楚,下一任的储君之位,他在父皇心底失分。不外乎就是八弟又或者十一弟。
今年十一岁的皇八子李茂盼,又或者今年六岁的皇十一子李烨,这二人都是争储的希望。
皇八子蜀王的背后势力弱,但占一个长字。
皇十一子楚王的背后势力强,母族系勋贵里的门面随国公府。这占一个宠字。
至于说一个贵字,只要是皇子亲王,就没有不尊贵的道理。
立嫡立长,只要宏武帝膝下没有嫡子,那么这些皇子就全部庶出。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高贵哪里去。
李茂眺跟幕僚商议一番,他如今唯一的法子就继续赖在京都,看一看后面有没有转折的机会。
至于说其它法子,李茂眺还是觉得自己的势力太浅。
他想折腾,他也没机会。因为宏武帝不给机会。
皇帝一直拿捏住兵权,哪怕李茂眺上过战场,可他那时候的军功也是皇帝想给的。
皇帝收回兵权时,李茂眺这一位皇子来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一个皇子没有父皇给的机会,手头也没有半点兵权时,他的一腔报复就成为空谈。
在现实的残酷面前,那可谓是半分机会也不会有。
李茂眺望着自己的如今局面,他也只能叹息一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就是李茂眺在象林郡王府里待着时。宫廷来内,皇帝亲自差遣了太医来。
皇帝旨意,让太医留在象林郡王府替郡王妃安胎。
皇帝的意思很明白,一旦郡王妃安胎好,这就别赖在京都了,象林郡王一家子可以起程南下。
走水路也罢,走陆路也罢,凭着宗亲的规矩,这一路平平坦坦全是通途。
等着太医留下,皇帝的意思传导到李茂眺夫妻这里后。
李茂眺在太医给嫡妻开过太平方后,李茂眺心情很坏。
吃过安胎药的金氏也瞧出来夫君的不高兴。
金氏打发走侍候的丫鬟仆妇。她走到夫君面前,她说道:“王爷,您受委屈了。”
“本王哪有委屈不委屈。”李茂眺摇摇头。他的目光落在嫡妻身上,他说道:“倒是你和孩子受委屈。本王也想不到,父皇讨厌本王至此。”
“也许在父皇心底,本王这等儿l子就是居心叵测之辈。若不然父皇又何必防范本王到这等地步。”李茂眺再不甘心,在皇帝一再表明的态度之下,他已经看懂他的处境。
简直比他自己预想的更糟糕。这让李茂眺心里有一点绝望,因为父皇真的一点翻身的机会都没有留给他。
要么走,去就藩,一辈子都别想回到北边的京都。
要么闹,可能下场更惨,可李茂眺手头没有筹码,他想折腾,他也折腾不出来半点的水花。
京都皇城,泰和宫,御书房。
李恒听过卫谨的禀话,他吩咐道:“交待下去,让太医把事情办妥。朕要在春季结束前见到象林郡王妃无恙。象林郡王需要早些去南边就藩。”
“诺。”卫谨应下皇帝的吩咐。
李恒不想留着皇次子在京都,皇次子在,宋庶人就不好处置了。
至于李恒还是愿意给皇次子一点体面,也算是父子之间最后的一点情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