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了几句,李惠就带着大家走进店里。
孟子涛跟着进入店里,发现,这家店只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古董店,两旁货架上的东西一眼看上去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而且种类也比较杂,给人一种参差不齐的感觉。
一般来说,古玩店里的东西如果不丰富是留不住老客,吸引不到新的爱好者的,看来看去就那几样东西,时间长了,把人气儿都做散了,再无人愿意光顾,这一点,就是这家店的真实写照。
孟子涛觉得如果是他的话,如果没有什么压箱底的东西,来一次最多来两次,他就不会再光顾这家店了,也不知道这家店的店主是怎么想的。
跟着李惠的那个男子就是此店的店家,五十多岁的样子,脸上满是皱纹,有点显老,据郑仲锋介绍,这人其实是李惠的表哥,应该是李惠担心自己吃亏,请男子帮忙把关的。
“郑少,你们这边请,东西已经准备好了,就请你们过目了。”李惠十分热情地说道,并带着大家走进了一间内室。
只见,室内的桌子上,放着一只紫光夺目的三足洗,郑仲锋一见就两眼放起了光,快步走上前,就小心地拿起东西欣赏起来。
过了足足二十多分钟,郑仲锋一脸喜色地放下东西,接着请孟子涛过目。
这只三足洗器敛口,浅腹,平底,下承三云头足。口沿及近底处环鼓钉一周。通体施釉,器外呈天蓝与玫瑰紫釉相交融的窑变色,器内紫蓝釉,沿边及凸棱呈褐色,器心有蚯蚓走泥纹。底刻“九”字,有支钉烧痕一圈。
最早的钧窑器只呈素蓝色,自十一世纪末起,钧瓷开始加入紫红斑装饰,那是窑烧之前在釉面涂上氧化铜的效果。此器代表一组模制的钧窑洗、花盆及盆奁类,以复式模具制成,其中一些器底釉下刻数字一至十。从博物馆藏品及钧台窑址发掘所见,这些数字应与器物的大小相关,以“十”为最小型,“一”为最大型。
这类瓷器的断代颇多争议,近年大多数学者得出一个结论,认为此类编号钧瓷应烧造于元至明初年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元代以前的文献中从未提及钧窑,但在明代后叶的著作中却频频出现。若将这类钧瓷与其它窑器(包括瓷都明代官窑出土的文物)作一比较,可推论编号钧瓷应是明初宫廷用器,这也解释了为何相当多的传世钧瓷出自宫廷旧藏。
当然,这是一种说法,孟子涛对此持保留意见。
第366章 又见修补瓷
虽说对于钧瓷的创烧年代还有争议,但不管怎么说,钧瓷的珍贵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像底刻九字款三足洗并不多见,有道是物以稀为贵,这一点肯定增加了三足洗的价值。
如果它是真品,并且没有问题的话,这只三足洗的价值,应该在三百五至四百万左右。
孟子涛仔细观察,发现这只三足洗从胎釉等方面来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这间屋子的环境,让他觉得挺不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