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四年后停止。

后世从一九九零年起,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

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项,通高四十六点七米米,通面宽三十四米,通进深二十二点四米,檐下有单昂单翘五踩斗,旋于彩画。

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务一座。北墙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四十五度,共六十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四十五度,亦有九级。

即攀登六十九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一点三米,带木护栏,望柱高一点五五米,建筑面积为一千九百二十五平方米。

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四米的砖石台基上,通宽为五十六米,通进深为三十三米。

南北有砖砌阶梯,东西为墁坡路。

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七千平方米。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一点二五米。

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有二十五面,其中,大鼓一面、小鼓二十四面(以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在后世,仅存大鼓一面。

叶麟之所以来鼓楼,就是想把这些给拍下来,要知道在后世可是看不到了。

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一点五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帝都时小鬼子军队所为。

当年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

每晚七时“定更”,击鼓两通,共一百零八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一百零八声,直至五更(晨五时)击最后的“亮更”鼓。

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帝都仍流传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

鼓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但早已遗失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