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页

这和“活埋”不一样,亨利的情绪是被困在了原地,他不会挣扎,他已经放弃了挣扎,所有的情绪都往内收,再往内收,却又需要拥有能够震撼镜头的那种深刻和细腻。毫无疑问,表演难度是更大的。

这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也不一样,虽然两个角色都是沉浸在悲伤的绝望之中,但前者更多是拒绝和自己妥协的愤怒和悲伤,而亨利则是犹如困兽一般,试图走出去,却找不到出口,于是他放弃了抵抗。

更重要的是,由于托尼的拍摄手法,亨利的绝望需要更加丰富的层次,还有更加多变的细节,如果仅仅只是单纯的悲伤或者绝望,电影的厚度和深度都无法达到高度,那种细腻的变化对任何一位演员来说都是终极挑战。毫不夸张地说,“超脱”的表演难度甚至超过了“海边的曼彻斯特”。

简单来说,哭也要哭得花样百出,每一滴眼泪的情感都有所不同,层次也有所不同。

这是表现派演技。亨利这个角色,不需要方法派的代入,因为托尼仅仅只是停留在了故事的一个时间点上,刚才他就把角色的所有背景故事都告诉蓝礼了;需要的是表现派的扎实功底和浑厚演绎,一个眼神之间的区别,往往就决定了角色最终的深度。

换而言之,这就是表现派演技的终极挑战!

第0388章 敲定新作

上一世,阿德里安·布洛迪出演了“超脱”的亨利一角。

阿德里安确实是一名优秀的演员,而且他与亨利的气质有着天然的契合,他将那种忧郁、消瘦、迷茫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阿德里安是美国演技系统出身的,在表演时更多还是借鉴方法派的发力;而且他是一个本色演员,始终无法摆脱自己外形的桎梏,“超脱”的表演始终没有能够超过“钢琴家”。差别就在于情绪的细节变化,阿德里安的悲伤和阴郁始终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没有变化,没有深入,也没有层次。

这种细节对于外行人士来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观众也看不出具体的差异;但带来的观影体验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就好像大海一样,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波涛的起伏却天差地别,站在岸边观看和置身其中,感受的效果有着天壤之别。

只有真正的学院派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深度和技巧。

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表现派演技的终极挑战!

至少对目前的蓝礼来说,就是终极挑战。也许,在未来,蓝礼还会遇到更加困难的角色,更加严峻的挑战,但在此时此刻,亨利·巴赫特这个角色的难度就是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即使蓝礼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见得能够达到理想中的完美状态。

表演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了“活埋”所带来的压迫和紧绷,更不要说其他作品了;而且,这一次不是方法派的懵懂探索和追逐,而是表现派,完完全全的表现派演技,毋庸置疑,这就是对蓝礼此前学院学习所得的终极测验。

这是蓝礼最为擅长的专业领域,却也是从未探索过的高度和深度。即使是伦敦西区或者百老汇的戏剧,可能都没有如此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