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礼·霍尔,他真的是骗子吗?”
“炒作高手?谎言高手?还是真正的清白?”
“人红是非多?还是事情并非空穴来风?快速崛起的背后,蓝礼·霍尔正在面临质疑。”
“树大招风,强势崛起的背后,蓝礼·霍尔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蓝礼·霍尔=小弗兰克·阿巴内尔?历史上最帅气的诈骗犯,历史上最绅士的谎言者。”
“年仅二十二岁。蓝礼·霍尔的成功秘诀:恶意炒作?还是实力使然?”
……
这些相关新闻全部都是源自于“娱乐周刊”专题报道而衍生出来的,为了保持客观,记者们在转载新闻时,要么是放弃评论,仅仅只是转载;要么就是提出不同的观点,留下一大串问号。
但今天,或多或少地,记者们的转载标题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似乎大部分人都已经先入为主的假设,康奈尔这篇报道是正确客观的,只是他们还需要进一步求证罢了。
不仅仅因为康奈尔撰写专题的手法,足够高明;还因为过去这两年时间里,记者们在蓝礼的面前可没有少吃亏,撇开去年的“西雅图远征队”不说,在其他场合里,记者与蓝礼的交锋也总是力不从心。
更何况,内心深处,记者们对蓝礼始终憋着一股火气:至今为止,居然还是没有人挖掘出蓝礼的身家背景!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这简直就是耻辱!
自然而然地,记者们看到了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在不知不觉地引导舆论走向,何乐而不为呢?
“颁奖季头号热门种子,蓝礼·霍尔学院公关丑闻爆料!”
“冲击影帝受阻,蓝礼·霍尔被指责‘为了奥斯卡,不择手段’!”
“颁奖季最大丑闻火热出炉:蓝礼·霍尔欺骗了所有人!”
“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龌蹉——奥斯卡影帝重要种子选手的公关策略惨遭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