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报道者”的这篇影评,因为没有剧透,也因为足够深刻,在北美展开了铺天盖地的宣传和传播,得到了数不胜数的赞誉和反馈。
后来,杂志主编为迈克尔报名了普利策奖,将包括了这篇影评在内的十五篇文章打包发送了过去,尽管最终没有能够得奖,但这还是成为了迈克尔在资深影评人领域之中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契机。
影评人们的情怀和梦想,这也是他们的热情源泉。
重新回到威尼斯的“地心引力”首映式之上,“好莱坞报道者”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而已,伴随着第一家媒体评论的登场,其他所有影评也都陆陆续续地开始公布,尽管缺少了官方场刊的组织和总结,但万众期待之下,观众们还是积极主动地寻找着相关资讯,渐渐拼凑出了事情的全貌——
第七十届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还没有正式登场,但作为开幕影片拉开序幕的“地心引力”却已经引爆了媒体评论的赞誉狂潮,满分!满分!还是满分!难得一见地,这部商业属性之上的开幕作品收获了清一色的满分!
足足十五个满分,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威尼斯的汹涌热浪。
第1501章 满分狂潮
在电影行业内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坚信着,电影时长是关乎经典与成败的重要部分。
比如说爆米花商业电影,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业内普遍认为完美时长应该是九十分钟,三段式结构刚好可以完成三等分,三十分钟是观众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的巅峰,每三十分钟完成一次循环。
后来伴随着电影产业的成熟,一百二十分钟则被认为是最佳选择,“大白鲨”和“星球大战”两部开山之作都是如此,整个故事架构和内容填充更加饱满,这已经成为了现代电影制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时长的影响因素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都是如此。
在商业电影里,如果一部电影时长太长,举例说超过一百八十分钟,第一是单日的排片量势必有所减少,第二是观众的耐心无法坚持下去。这不是必然现象,但确实客观存在。另外,一旦时长超出了控制范围,对于剧本架构、节奏控制、高潮铺垫等环节都会产生连锁反应,难以控制。
对于艺术电影来说,导演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从人物塑造到思想阐述再到镜头布局,时长不够势必就束缚住导演的手脚,继而影响成品质量——为了适应市场,制作人要求导演缩短时长的案例比比皆是、数不胜数,现在两个半小时左右可以算是相对主流的趋势。
简单举例说明,去年年终北美票房排行榜的前十名作品,只有“泰迪熊”一部是一百零六分钟,其他作品全部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而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九部作品中,只有“南方野兽”一部是九十三分钟,其他作品也全部都在两个小时以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百分钟以内就没有优秀电影了。只是说,从观影习惯和制作效果来说,一百分钟或者九十分钟的容量,对于现有市场习惯来说还是显得太小了一些,想要在有限时间之内打造出一部打动观众的优秀作品,难度非同小可。
浏览各大娱乐媒体的新闻之时,就可以注意到,“‘复仇者联盟’公布电影时长,全片一共一百四十三分钟”,此类新闻标题着实不少,这就是业内人士对于电影架构以及叙事容量等关键因素的第一个判断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