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先王的名讳乃大不敬,但赵维桢明白吕不韦的意思——

秦王政是秦国的王,却不是他吕不韦的王。他的王始终只有嬴子楚一人。

“不。”

做出评判后,吕不韦又一本正经地否决了自己的说法:“他会比先昭王更强硬、更霸道,更是一名合格的国君。可这样,真的好么?”

赵维桢:“什么意思?”

吕不韦淡淡道:“国君理应有主意,但国君也是人。他越强硬,手下越会是一些唯命是从的臣子,比如维桢提拔的李斯。”

“据说维桢曾言,当下的秦国,就如同一辆隆隆前行的战车。秦王政乃指使战车前行之人,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打赢。因而推车之人、驾车之人,以至于拉扯的马匹都朝着一个方向不停歇。”

提及过去赵维桢用的例子,吕不韦微微拧起眉头:“不韦只是怕届时穷兵黩武,违背天道,纵然这辆战车推到了终点,也不会有好结果。”

赵维桢抿紧嘴角。

她知道吕不韦的担心是对的,未来的秦国确实遭遇了这样的局面。

这人……其实眼光不差,不然也不会一眼看中嬴子楚的潜力。

只是赵维桢觉得,也许吕不韦晚生一代,生到汉朝,他可能更有作为。

从《吕氏春秋》就能看出来,吕不韦并非法家意志的继承人,他也不支持法家。一定要说思想主张,他更偏向于儒道的准则。

他和嬴政的矛盾不仅在于权力争夺,也在于思想上的分歧。

赵维桢甚至感觉吕不韦很矛盾。

一方面,他的行为举止、性格思想,还停留在战国时期。养士、修史,支持质子,从卑贱出身到权倾一时,这是典型的战国策士经历。

他不完全支持中()央()集()权,吕不韦一度还想成为第二个信陵君或者孟尝君,做个国君底下的大贵族。

可另一方面,就在刚刚,吕不韦又一言说中了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