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烟也想要看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真迹的模样,此刻就站在王羲之的对面,稍稍扭着脖子就能看见《兰亭集序》的内容。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看着跃然于纸上的字,笔墨酣畅,明明每个字都透着潇洒之意,可到末尾收笔又不见张狂。
如持剑的谦谦君子,持利器,却又饱含君子谦和。
姜烟这些年看着王羲之闭门谢客,不愿再入朝堂纷争,也不想成为谁手中利用的棋子。
他沉浸在书道之中,汲取百家所长,从少年时的汉魏遗风中的古朴,透出如今的洒脱自然。
“书道……”姜烟脑海里倏地想起了卫夫人当年看到那个“道”字时的笑容。
当时姜烟还不明白,为什么卫夫人会看到那个字后露出释然和满足的笑。
可现在,姜烟明白了。
正如嵇康要将音乐从礼教中解脱出来,王羲之的书道也让书法从千篇一律的汉魏遗风中脱出,让书法赋予自由、思想的美感,让它独属于每一个人。
姜烟真的从这一笔一划中,仿佛窥见了天地宇宙。
那些线条中,王羲之的所有情感,抱负,尽数冲出。
周遭的一切静悄悄的。
没有谢安。
没有王献之。
那些人都不见了。
青山绿水化作水墨线条,清风花香变为淡淡墨香。
随着王羲之每落下一笔,每写成一字,姜烟眼中的天地就发生变幻。
她看见雄浑山峦,也看见山林中灵动的鸟儿。看见奔腾大河生生不息,鱼儿跃出水面留下点点水痕。
又见到墨竹随着王羲之的笔,自周围伫立,一点一点环绕着他们,将王羲之和姜烟围困其中。
写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时,王羲之提起一旁的酒壶又笑着喝了几口,抬手用袖子随意擦去唇边的水痕,脚步略有些踉跄的继续落笔。
分明是酒醉的时候,可姜烟看到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平稳,笔走龙蛇不显现出任何酒后的醉态。
墨竹散去,一排水墨大雁飞过天际,发出阵阵雁鸣。
姜烟只觉得眼睛都不够用,最后转身注视着王羲之。
《兰亭集序》是他此生最为骄傲的作品,在这之后他都不曾写出如这次一般的文作。
无论是序本身,还是书法,都是王羲之一次酣畅淋漓的表现。
他写雅集之乐,写生死喜乐如白驹过隙,写时下人们如漂泊浮萍,文人玄学清谈更是空洞。
更写出了他的不甘。
这或许是个适合文人墨客的时代,但一定不适合锐利进取的人抒发抱负的时空。
王羲之静默片刻,写下最后一句,呼吸急促的看着眼前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