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长乐王开地时,老奴就长了个心眼。”荣伯眯着眼睛笑了笑,吃力地弯下腰,从柜台底下拿出一个小小的木盒来,拍了拍上面的灰:“其实老奴本以为啊,长乐王开那块地是为了藏不见人的东西,便找了两个伙计在东村那边住下了,想着能不能打探些消息……谁知道正赶上王府的管事的招工,咱家的伙计也顺势就混进去了。”
怀玉当铺相当于宁怀瑾在江湖中的眼睛,平日里最会在这些细枝末节上下功夫。荣伯现在手里那只小木匣子里装的便是怀玉当铺的“黑账”,里头没有买卖和银票往来,记的全是些鸡零狗碎的消息。
荣伯从匣子里翻找了一会儿,找出一本巴掌大的小册子,双手捧给了宁怀瑾。
“这是咱们的人记下的。”荣伯说:“是东山药材的买卖频率。”
“买卖?”宁怀瑾一边翻开册子,一边问道:“我怎么听说,那块地的药材是用来给王妃补身子的?”
“原本是这样说的。”荣伯说:“可毕竟那么大一块地呢,种出来的药材王妃一个人也吃不完。听说那些药都是元江那头来的稀罕物儿,整个长江以北都没得种的。所以长乐王就会留一半卖一半,也赚点零花钱。”
“……他缺那点零用吗。”宁怀瑾一目十行地看完那册子,不知道是产量问题还是什么,那里的药材往来次数并不多,几年下来,也只积攒了这样薄薄的一小本。
“也是个不小的数目呢。”荣伯脾气甚好地笑着将算盘往宁怀瑾那边推了推,随手拨动了下上头的算珠,几下算出了个数字:“少爷您看,按这个数字来,那块地一年的收成,养活王府的日常开支可绰绰有余。”
“怎么会这么多?”宁怀瑾问:“他种的什么东西。”
“听说是里头有几味药很精贵。”荣伯说:“咱们的伙计本来也想着弄点出来,找懂药的郎中给看看,谁知虽然从衣服上沾了点碎屑带出来,可找了一堆郎中,都没人认识这药,就只能作罢了。不过,听那边的管事们闲聊,说那些都是活血化瘀的好药,只是太过偏冷,平常的郎中见得少,开方的时候也并不怎么用。”
宁怀瑾对药理知之甚少,想来想去也不明白,宁铮的王妃跟活血化瘀能扯上什么关系。
他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亲自去东山那边看看,方能放心。
宁铮在安庆府的动作已经不小了,屯粮买铁,还拢了不知几何的银票,这都不是什么好兆头。
事已至此,饶是宁怀瑾心里再存着别扭,这会儿也都已经已经歇了心思,顾不得什么“各自冷静”了。
他干脆亲自提笔给宁衍写了封信,将安庆府的一应见闻付诸纸面,传信回京。
宁怀瑾上奏时一向言简意赅,三言两语便将事情说得很明白。写到末尾时,他本已经搁下了笔,可看了看纸上空着的那大半页,不知为何,忽而觉得不落忍来。
如果不算及冠礼前那次匆忙且仓促的见面的话,时至今日,他跟宁衍已经有小半年没有见过了。
宁衍是个很念旧情的孩子,宁怀瑾一直都知道。也就是因为知道这个,所以他才一直执拗地想要通过那样决然且狠心的方式来让他“冷静冷静”。
但小半年过去了,年轻的帝王头脑依旧没冷静下来,恭亲王反而先过了那个狠心的劲儿。
当初他那样任性地撒手弃宁衍而去,丝毫没顾忌宁衍的心思和脸面,也没顾忌他的心情——或许他想过,只是当时的惊怒让他刻意说服自己不去想而已。
宁衍自幼与他一处,忽而受到他这样的冷待,当时会怎么想呢,宁怀瑾想,是觉得后悔,还是觉得难过和伤心。
——我应该好好教他的,宁怀瑾想,而不是将其弃之不理,那样跟逃避责任有什么两样。
恭亲王在这一瞬间微妙地进入了某个牛角尖,在非常奇怪的情况下诡异地自洽了逻辑。他自己丝毫没发现这有什么不对,而是非常认真地叹了口气,心里有点不好受。
宁衍若是收到他的信,定会高兴的,宁怀瑾想——可他若是拆开信,发现里头只有干巴巴的几句公事,又会怎么想。
宁怀瑾一想到宁衍期待落空的模样,去拿封蜡的手就怎么也落不下去了。
他迟疑了片刻,在电光火石间跟自己的本能大战了个三百回合,最后本能轻松取胜,一脚将他坚持了几个月的“理智”踹到了阴沟里。
宁怀瑾被自己的想象弄得心酸无比,他抿了抿唇,没忍住在信纸末端添了一笔。
“一别数月,不知陛下是否安好。”
第71章 商号
宁怀瑾写完了信,交给荣伯嘱咐他送回京城,便自顾自去换了套轻便的衣服,准备去东山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