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离安庆府不远,出城往东二十里就是,按荣伯的话说,骑马过去的话,大约不过半个时辰。
宁怀瑾依旧照原样扮做来安庆收粮的粮商,他骑了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慢悠悠地从官道折到小路上,花了小一个时辰的功夫晃到了杨木村。
他没有贸然往草药地的方向去,而是先去了村子里,作势要询问粮产的事儿。
现下正是下午,村里的大多数青壮年要么下地干活儿,要么都在药草地做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幼妇孺,宁怀瑾从村外一路过来,也只见到了几个不惧暑热的幼童在天地里疯跑着捉迷藏。
村里的农户大都互相熟识,加上民风淳朴,大白天的便都习惯地开着院门,女人们在院里做些浆洗缝补的活儿,偶尔扯着嗓子聊几句天。
大多数不必上学的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村口的大柳树下,对着个蚂蚁窝浇水玩。
这村子里应该不大来生人,宁怀瑾刚走到村口时,便吸引了一堆幼童的注意力,他们不大敢明目张胆地盯着宁怀瑾瞧,于是凑在一起嘁嘁喳喳地说着话,时不时从粗大的柳树后头蒙着脸瞄他一眼。
宁怀瑾在村口下了马,四下环顾了一圈。
杨木村比起西边的柳木村来说,条件好了太多,几乎大部分农宅都修得坚固漂亮,有几家还修上了瓦房,院中的谷仓虽不是家家满,但看着也都有些富裕,比起柳木村是天差地别。
宁怀瑾想起伙头跟他说过的话,觉得这或许就是东山那块药材地的功劳。
看来宁铮心思归心思,好歹也没把安庆府弄得太过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