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巴哈利,新鲜刚出锅的巴哈利。”稚嫩中带着几分怯弱,一名十岁出头的维吾尔族装扮的小女孩,推着辆和她的身高很不相符的三轮车车,摇晃晃地从街上走过。
周子昂正觉得肚子饿,循着小女孩的叫声看向了她的三轮车。
那是辆改装得很简陋的三轮车,轮胎上打了好几个胶皮补丁,车兜子外的漆皮也剥落得差不多了。
不过这些都不会冲阿泰宁三轮车兜子子上搁放着的那块热气腾腾,散发着香气的糕点带给人的诱惑力。
小姑娘卖得是种叫做巴哈利的传统维吾尔族的糕点,在乌鲁木齐周子昂也看到过几次,不过因为行程匆忙,他还没来得及吃一次。
这种巴哈利后来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火车站一带也常有看到,不过那些都不是地道的。
三轮车上叫卖着的巴哈利呈焦糖色,表层铺了些切碎了的核桃和葡萄干,像是发糕,又比发糕要软一些。吃进了嘴里有浓郁的羊油和奶的味道。
听到有人叫住了三轮车,要买巴哈利,小姑娘忙停下了车。
“给我一块,”周子昂看了眼小姑娘车上的巴哈利,还没有动过刀,看着生意不是很好。
小姑娘懵了会,不知是不是没听懂周子昂的话。
“听不懂汉语吗?”越往新疆内陆走,不会说汉语的小孩就越多,这在2000年初,还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