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农耕时代,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人力有限,更容易发生。】

【清朝尽管洪亮吉提前西方5年发现了人口危机,当权者置之不理,还因为他提出要抑制土地兼并等危害了所有官员利益,被贬到边疆伊犁。当权者既不对人口增长控制,也没有进行技术革命提高生产力,到清朝末年时,已经有多次饥荒和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的首领起初就是因为饥荒才起义,口号就是:“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义和团同样遭遇饥荒,被逼无奈起义】

弘历坐不住了。

听起来这起义如此频繁,前面不是还有个捻军起义吗,怎么这么多。

他本以为都是汉人不服满人,想要反清复明,结果停下来反而都不是。

娶不到媳妇的、吃不饱肚子的,原来如此简单?

那如果他能好好安抚汉人,是不是汉人可以向服从汉人政权一样,也服从满人政权?

但是等等,还有最头疼的那一群外国蛮夷怎么办?

【土地,粮食,关系着农民是否能活下去。但凡朝廷给他们留一点点生机,也不至于走上造反死全家的绝路。朝廷每次骂起义者逆贼时,从来不会反思,自己是如何把一向驯服的农民逼着走上造反这条路的。】

【造反这条诛九族的路,不是走上绝境无路可走,谁愿意?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每日种种地就可以养活全家?】

天幕下的百姓连连点头。

太平天国,李秀成叹息:“我当年加入太平军,就是家里实在穷到吃不起饭了。当时我家上山种地,帮人打散工,勉强混一口吃的,家里人口多,经常吃不饱、后来太平军来了,说跟着太平军能吃饱饭,我就跟着去了……”

不止他,太平天国里许多贫苦百姓都是单纯出于能吃饱饭的目的加入的。

因为除了这条路,已经找不到其他活路。

【清朝朝廷起初不愿意改,等到后面,就变成了不得不改。】【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打开大清的国门后,大清朝廷和大臣开始图强求变,终于意识到弱民并不能国强,想要国强首先要民强。】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开始产生“兵战”思想,起初是发展军用工业,后来从军用工业发展到民用工业,“兵战”发展成“商战”】

【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中重新界定农工商的关系,认为农业是基础,是工商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张謇说:“立国之本不在兵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务所鬻,相应之势,理有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