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帝,怎么风格差距这么大?不会被人掉包了吧?

【这里重点说一点朝贡制度。】

【朱元璋定下来的朝贡制度,是“厚往薄来”,以超过朝贡国献上贡品的发赏赐回馈朝贡国,一度被现代网友戏称为“冤大头政策”。】

【这样的戏称,并非不懂明朝帝王的怀柔手段,用金钱怀柔的皇帝多了去了。但是“怀柔”把自己越怀越穷的,老朱必须算一个。】

洪武三年,朱元璋认为,朝贡国地处偏远,跨海而来历时漫长,因此表示对朝贡期限和贡物规格并无硬性规定,此谓“薄来”。

但是明朝派往各国的使者,都携带了大量物品作为赏赐,下令给予了远超贡物价值数倍的回赐,前来朝贡国家的官员,上至使者,下至通事、随从,都能获得差别不同的赏赐,此谓“厚往”。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又认为,朝贡国,跋涉万里而来,只是为了买卖经商获利,不需要给他们征税,要给予“免税”的经济优惠政策。

比如占城国被安南国入侵边境手,再来大明福建经商时,朱元璋免去了占城使者携带货物的赋税。

这些,都可以说是大明的“怀柔”政策,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手段,为了建立大明的中心权力。

但是这样已经为大明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明初时制定了严格的进贡礼仪,“蕃国迎诏礼”和“蕃使朝贡仪”,不论是外国遣使来朝还是明朝遣使出去,都有繁琐而严格的礼仪规范。

随着海外诸国朝贡次数增多,仪式的开支越来越大,地方和中央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这里,还没有算给民间带来的经济损失,朝廷这些繁琐礼仪所花费的钱,还不是民间交上的税。

【而且,朝贡国家的心思,可比老朱想象的要复杂。】

【前面说过的日本的“朝贡之战”就不说了,单独说里面一个普遍现象。】

【朝贡之中,货物分为两种,“贡品”和“附搭货物”。】

顾名思义,“贡品”是用来上贡给皇帝的,因为大明不要求贡品,所以“贡品”在朝贡贸易中所占比例极小,也被叫做“贡赐贸易”,通常货物也不怎么样;

而附搭货物分为国王、王妃、陪臣附进物和番商附带物,这一部分才是海外国家前来朝贡的“动力”。

这一部分数量往往超过“贡品”十倍乃至几十倍,而且有大量的方物珍宝,在大明给予的免税优惠政策下,换钱购买各种大明的奢侈品,带回去给自己的王公贵族使用。

从交易给货的对象就能看出,哪一样货物更好。

朱元璋被打击着打击着,已经面无表情。

天幕说一句,就招来人直接发行措施。

尤其是听到朝贡国家的两面三刀 一边欺瞒自己 一边享受大明的免税优惠 爱憎分明的朱元璋眼里闪过一丝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