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误会父老意

奋斗在盛唐 牛凳 2379 字 10个月前

张廷圭一声令下,那两个丫鬟已经将红绸揭下,露出了两张宜嗔宜喜的绝代娇颜。

最关键的是,其面貌竟然一般无二。

崔耕道;“这是一对双胞胎?”

“崔相好眼力,怎么样?这一对姐妹花,一个叫魏云儿,一个叫魏雪儿,还入得您的法眼吧?”

“这个……这个……”

美色当前,崔耕说不动心,那当然是假的。但是,他面皮薄,还真不好这么明目张胆地收受贿赂。

张廷圭察言观色,吩咐道:“你们俩坐到崔相身边去,能不能让崔相收下,可看你们的手段了。”

“是。”

当即,魏云儿和魏雪儿一左一右,坐在了崔耕的身边。

当然了,现场都是魏州的头面人物,崔耕不至于当场放浪形骸。这二女也知情识趣儿地并未纠缠,只是给崔耕斟酒布菜而已。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崔耕将酒杯放下,道:“好了,咱们说正事儿。你们不是想知道,本官因何要官府买那些地吗?其实这事儿也不是什么秘密,我是想……”

“等等!”

张廷圭打断道:“崔相,您以为我等是想知道您为何要买地?”

“对啊。难道不是?”

“当然不是了。您买地总得种东西吧?魏州的百姓们难道还看不着?总而言之,您种什么,魏州百姓种什么呗。实在不行,我等讨要几颗种子,崔相您还能不给?”

还有句话他没说出来,你真不给,那帮人不会偷吗?你买了那么多地,能看得过来?

“啊?”

崔耕听了这话,当时也有些傻眼。

魏州是州,刺史秩三品,这个官职已经相当不低了。想当初,张潜临去扬州任之前,是做的魏州刺史。所以,崔耕必须得给人家张廷圭必要的尊重。

这两个美女倒还好说,大不了退回去。但这都生受了张廷圭好几头了,再告诉人家,自己理解错了,人家能干吗?

他咬了咬牙,涩声道:“那但不知,诸位到底要崔某人帮诸位什么忙?”

“崔相勿慌,我等所求,无非是要崔耕仗义执言而已。”

崔耕叹了口气,道:“你张刺史是靠仗义执言起家的,你都搞不定的事儿,肯定简单不了。行了,说吧,能帮的忙本官一定帮。”

“是这么回事儿,您也知道,咱们魏州去年遭了一场大旱灾,五个月没下雨。所以,朝廷特意下旨,免了魏州两年的赋税。”

崔耕点头道:“确有此事。”

“可问题是,在个月,朝廷公下来,要求……”

“等等!”崔耕纳闷道:“如果本官没记错的话,从今年开始,河北道和山东道的赋税,都交给本官支配。朝廷给你下公干啥?”

张廷圭苦笑道:“您说的那是朝廷的正规税收,这不还有实封吗?”

所谓实封,是高官贵戚们的封户。如,朝廷赐某人食实封一百户。也是说,这一百户的赋税,不用给朝廷了,要交给那个受封的人。

魏州富庶,受了实封的高官贵戚大都是在这划定封户。而且,不找那些穷人,专挑地方的等富户。

粗略计算,现在朝廷的高管贵戚,得有一半在这有封户。而魏州,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百姓是封户。是崔耕自己,都有一百封户在魏州。只是他富可敌国,懒得打理罢了。

朝廷虽然划了河北道、山东道,给崔耕筹集军饷,但那些贵族的封户可不在其列。

崔耕道:“原来如此,然后呢?”

张廷圭道:“那些在魏州有封户的人,见朝廷免了赋税,心有不甘。向朝廷提议说,不错,魏州是五个月没下雨,粮食颗粒无收。但是,桑树没受啥影响啊。不如,封户们应缴的赋税,用蚕丝相抵吧。”

“这不混蛋吗?”崔耕骂道:“蚕丝又不是不能换粮食,他们收蚕丝做赋税,和收粮食做赋税,有什么区别?”

张廷圭猛地一拍几案,道:“谁说不是呢?若依此为例的话,陇右羊马、山南椒漆、山之铜锡铅锴、海之蜃蛤鱼盐,哪样都可以不受水旱的影响,是不是以后,所有地方都不能以受了大灾为理由免税了?简直是岂有此理。所以……”

“怎样?”

“还请崔相为了魏州父老表,把这番道理对朝廷讲明吧。”

崔耕盯着张廷圭的眼睛,道:“张刺史啊,张刺史,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你这是要本官杀朝廷一半以高官的父母啊,你说说……我能扛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