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李治上课(下)

书剑盛唐 断刃天涯 3293 字 9个月前

李诚拿出一个小本子,还有一根装了木把子鹅毛笔,递给李治:“你把粟、和麦变成粮食的过程记录下来,不懂的字,先画个圆圈。”拿着鹅毛笔,李治有点懵逼,不会用啊。

李诚笑着教他怎么用,然后李治歪歪扭扭的写了起来,过了一会交作业。不安的看着李诚检查他的昨夜,李诚看了看,很有意思。李治的作业如下:民○○,○○面,○为○○。

李诚看他费老大的,一共就写了三个字,其中主要精力看来是用在画圈上面了。看来这个画圈,对他来说难度很大,尽管画的圈也是歪歪扭扭的。

李诚拿起鹅毛笔,把他的原文改了一下:民种麦,卖磨面,面为包子。然后还给李治,念一遍之后笑问:“是这个意思吧?”李治点点头:“对,就是这个意思。”

李诚笑道:“不错,你做的很不错,拿着小本子回去,晚上就用这文字做作业。”

上课结束,李诚让李治在农庄里自由活动半个时辰,然后回家。

李诚所料不差,他给李治上课的内容,在他带着李治回城,给李治送到皇宫门口时,全都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了。听完之后,李世民不禁感慨:“自成这个课上的好,应该把所有皇子都送给他去上一上这样的课。以后雉奴上课的事情,就不要再报了。”

李世民彻底放心了,道理其实很简单,李诚讲的内容,其实是在告诉李治,身为皇室人员,你要知道老百姓和皇室的关系。搞不清楚这一点,将来会给在位的皇帝弄出无数的麻烦。李诚的立足点,是教会李治,如何巩固皇帝的统治。

这些内容,绝对是和李世民的胃口。

李治回到宫内,按照李诚的指点,第一时间来见李世民,汇报今天上课的内容。李世民兴致勃勃的听他讲诉今天的进过,最后满意的点点头:“雉奴学的不错,自成教的更好。”

李治拿出小本子,递给李世民道:“父皇,这是师傅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做《读史有感悯农》。”李世民一看硬笔书法,觉得很怪,但是另有一番风韵,再看诗的内容,面色微微一变。小本子上的一页,写着两首诗,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三课,数学,李诚还是先摸底,八岁的李治聪慧过人,已经能做一般的加减法了。这个程度,在现代社会的学前班估计都是一般成绩,但在唐朝算是不错了。

李诚心里有数后,先教李治阿拉伯数字,在纸上写了0、1、2、3、4、5、6、7、8、9、10,然后开始跟一个一个数字的教,对应汉字的数字。最后告诉李治,这种数字有一个优点,就是在演算和记录时比较方便。

缺点也是有的,就是容易被人改动。所以呢,记数字的时候,尤其是关系到财务的记账时,可以采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两种方法同时记录对照。这样一个不容易出错,一个别人也不好改动。然后李诚布置了一些家庭昨夜,宣布家里的课上完了。短暂休息,吃完午饭出城去上课。

听说李诚要出城去上课,李治喜的抓耳挠腮,两个内侍却呆不住了。其中一个悄悄的溜走,李诚看见了也当着没看见,吩咐下去准备吃午饭。

秋萍一脸喜色,昨夜的愁绪一扫而空,瞅着空子问李诚:“李郎,给王爷当师傅的事,怎么也不说一声?”李诚一脸淡然,摆摆手:“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有什么可说的。把皇子教好,才是为人师表的本分。”

李诚家里的炒菜轻易的征服了李治,不过李诚却不让他多吃,告诫小胖子:“节食惜福,还有呢,人要是胖了,身体就容易生病。为什么呢?人胖了,身体的负担就重了。一天两天没什么,时间久了,就像一个车轮,总是拉着重车,磨损的也快。”

李世民这里下朝回来,准备吃饭的时候,身边的太监来汇报,说李诚要带着李治出城上课。

李世民听着一愣,稍稍沉吟便道:“自成是师傅,他怎么教雉奴,那是他的事情。做父母的,怎么可以干涉呢?不但不能干涉,还应该积极配合。李自成年纪轻轻,才具超于常人,每每有过人之处,这就是朕让他当师傅的缘故。以后这种事情,不要上报了。”

饭后李诚带着李治在后院溜达,一边散步一边有目的地聊天。

“晋王,中午饭菜你知道从哪来的么?”李诚笑着问,李治歪着脑袋想了想:“是师娘端来的。”一句话,正好捧着果汁过来的秋萍差点把盘子给摔咯,开心的走路都在飘。

李诚示意她别过来,带着李治继续溜达:“那师娘又是从哪弄来的食物呢?”

这一次李治不懂了,摇摇头:“师傅,这个不知道。”

李诚笑呵呵的看看他,点点头:“那我们就说说中午吃的饭是从哪来的。晋王说是师娘端来的,你看见的,这个没错,回答正确。但是师娘又怎么弄来的食物呢?后面有个厨房,所有食物在端上桌子事前,称之为食材。食材经过师娘和厨师的加工,变成了食物。再往前推,食材又是从哪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