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李治上课(下)

书剑盛唐 断刃天涯 3293 字 9个月前

李治还是摇摇头,李诚道:“食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素食材,一种是肉类。素食材,比如我们吃的包子的外面的一层面,之前叫做面粉,面粉是用麦子磨出来的。还有就是我们喝的米粥,那是粟米熬制而成,粟米则是由粟研磨去壳后得到。这是我们最常用的两种食材。今天下午,我们出城去,看看粟米和小麦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你自己去解决,不懂就问农庄里的庄户。千万不要以为你身份高贵,就看不起那些百姓。要知道,陛下乃至整个天下所有的达官贵人,都是由这些普通的百姓在供养。这些百姓呢,体现在文字上,就是民。”

溜达一圈,又布置了一个作业,李诚带着李治,轻车简从,出城之后奔着农庄而来。这一路上,李治非常的兴奋,一直趴在车窗上朝外看,不断的问这问那,李诚一一回答。不管李治理解不理解,先把答案告诉他。

走到一块地边上时,李诚吩咐停车,让李治下车,走到地里,指着地面上残留的秸秆:“晋王,这就是一片小麦地,秋收已经结束了,我们看见的是残留的秸秆。”

“师傅,我好像明白了一个事情,麦子是地里长出来的。”李治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李诚点点头:“说的没错,麦子确实是在地里长出来的。”

上车继续前行,经过一片粟米地,李诚又重复了一遍,这一次李治知道,粟米是从哪来的了。将至农庄的时候,李诚对李治道:“现在是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我们看见的都是收割后的田地。明年春天,我再带你来看看,百姓是怎么春耕的。”

“师傅,小麦和粟米,都是农夫春天种在地里,然后秋天收获么?”李治真是聪明,从没接触的过的事情,一点就透。李诚点点头:“说的没错,春天种下种子,秋天收获果实。但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从种子种下去,就要担心它会不会发芽,发芽之后,还要浇灌除草施肥,从小苗到最后的收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任何的灾难,都可能导致秋天颗粒无收。大唐以耕战立国,其中耕的根本,指的就是民。没有他们的辛苦劳作,国家收不上税赋不说,百姓没有粮食吃,就会早饭。”

“为什么没粮食吃就会造反呢?”李治提出了一个敏锐的问题,李诚就等着他这句话呢,一脸正色道:“记住了,民以食为天,如果一天没吃的,你会怎样,如果你两天、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你都没吃的,你会怎么办?”

“找父皇啊!”李治给出的孩子的答案,李诚笑了笑:“那么如果父皇也没有粮食给你吃呢?”李治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李诚见状很严肃的告诉他:“人都是有父母的,你要吃食物,父母也要吃食物。小孩子没有食物可以问父母要,父母也没有食物呢?等着活活饿死么?”李治听了摇摇头:“去找吃的吧?”

李诚点点头:“对,活不下去了,不能等着饿死,去找吃的。这个过程,如果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问题还不算太大。如果有无数的家庭都这样呢?百姓必然铤而走险,造反求生。”

李诚知道自己讲课的内容,一定会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但是这些道理相信李世民很清楚,不会因此而生出猜忌的想法。告诉一个皇子,这天下的生民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这是政治正确。李世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不然就不会去动门阀士族的心思了。

还是一个八岁孩子的李治,无法完全理解这其中的道理,但是李诚还是灌输给他了。

到了农庄,高晋出来迎接,看见来了个王爷,还是李诚的弟子,喜笑颜开的张罗一番。

李诚拿出一个小本子,还有一根装了木把子鹅毛笔,递给李治:“你把粟、和麦变成粮食的过程记录下来,不懂的字,先画个圆圈。”拿着鹅毛笔,李治有点懵逼,不会用啊。

李诚笑着教他怎么用,然后李治歪歪扭扭的写了起来,过了一会交作业。不安的看着李诚检查他的昨夜,李诚看了看,很有意思。李治的作业如下:民○○,○○面,○为○○。

李诚看他费老大的,一共就写了三个字,其中主要精力看来是用在画圈上面了。看来这个画圈,对他来说难度很大,尽管画的圈也是歪歪扭扭的。

李诚拿起鹅毛笔,把他的原文改了一下:民种麦,卖磨面,面为包子。然后还给李治,念一遍之后笑问:“是这个意思吧?”李治点点头:“对,就是这个意思。”

李诚笑道:“不错,你做的很不错,拿着小本子回去,晚上就用这文字做作业。”

上课结束,李诚让李治在农庄里自由活动半个时辰,然后回家。

李诚所料不差,他给李治上课的内容,在他带着李治回城,给李治送到皇宫门口时,全都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了。听完之后,李世民不禁感慨:“自成这个课上的好,应该把所有皇子都送给他去上一上这样的课。以后雉奴上课的事情,就不要再报了。”

李世民彻底放心了,道理其实很简单,李诚讲的内容,其实是在告诉李治,身为皇室人员,你要知道老百姓和皇室的关系。搞不清楚这一点,将来会给在位的皇帝弄出无数的麻烦。李诚的立足点,是教会李治,如何巩固皇帝的统治。

这些内容,绝对是和李世民的胃口。

李治回到宫内,按照李诚的指点,第一时间来见李世民,汇报今天上课的内容。李世民兴致勃勃的听他讲诉今天的进过,最后满意的点点头:“雉奴学的不错,自成教的更好。”

李治拿出小本子,递给李世民道:“父皇,这是师傅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做《读史有感悯农》。”李世民一看硬笔书法,觉得很怪,但是另有一番风韵,再看诗的内容,面色微微一变。小本子上的一页,写着两首诗,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