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八 贞贵妃

“承光皇帝勤于政务,容皇后心恤万民,如此休养生息三十年,才有殿下今日所见的国泰民安”

“殿下的母皇,元凤皇帝亦是一代明君,只是近年,确有所疏懒”

“殿下您既然叫冠军侯一声父侯,想来已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当年冠军侯惨死漠北,元凤公主根基不稳,却仍冒着风险,用瞒天过海的法子与微臣成婚,生下了殿下”

“还请殿下能感念承光皇帝打天下的艰辛,体谅元凤皇帝生育您的不易,今后莫要再耽于骑射之乐,心怀仁念,守好这万里河山”。

太子听得满脸凝重,后来果然就收起了玩心,认认真真地跟着冯贞读圣贤书,一本一本替他母皇批折子。

如此五年,顽劣孩童终成稳重少年,冯贞满心欣慰。

元凤皇帝更是放心,点了太子监国,计划搬去西郊行宫。

西郊行宫古木葱茏,枝叶繁茂,比皇宫幽静阴凉许多。

皇帝临行前,太子在东宫为皇帝办了饯行酒席,邀冯贞作陪,酒宴氛围原本很愉快。

吃到一半,太子却突然撩袍跪下,求皇帝下道旨,还冯贞清名。

皇帝觉得太子言之有理:“当年点假驸马,本就是权宜之计,害你恩师如今孑然一身,朕每思及此,亦颇感有愧”。

太子看向冯贞的眼神炽热又明亮。

冯贞心乱如麻。

想到太子这几年,颇喜欢拉她出游,或是逛夜市,或是爬山,还喜欢搜集玲珑玩物或可口小心呈送给她。

太子对她,究竟是个什么心思,她从不敢深想。

大概,不过是少年玩心罢了,可眼下,太子却郑重地跪在皇帝身前,仿佛还要说什么……

冯贞也撩袍跪了下去:“陛下,万万不可,若是太子清誉有损,微臣万死难辞其罪”。

这番话,面上的意思是,如果公布她是女人,那么太子就是皇帝和冠军侯无媒而合生下的孩子,这样的出生是有污点的。

另一层意思,太子应该懂。

冯贞又给太子磕头:“微臣倾尽全力教导殿下,惟愿殿下,恩泽天下万民,英名流传千古”。

元凤皇帝看着他们,过了许久才说话:“罢了,朕欠你的,就让这不肖子来还吧”。

冯贞又拼死相争一番,最终元凤皇帝离宫前,发的旨意是,皇夫冯贞不幸染疾,英年早逝。

后来史书里记的就是,元凤十年,皇夫冯贞染疾去世,元凤皇帝大为伤情,点了太子监国,自此迁居西郊行宫。

冯贞去世后,太子守孝一年,服孝期满,元凤皇帝就禅了位。

新帝临朝,满朝文武纷纷提起选后一事,兹事体大,还特意往西郊行宫太上皇处也呈了折子。

内廷传出消息,新帝身边已有了一位贞夫人。

这位贞夫人不知来历,据说在新帝还是太子时就伴在他身边,大约原本是个小宫女。

贞夫人虽然出身不高,但皮相很好,又极懂皇帝的心思,皇帝极信赖她,每遇军国要务难决之事,往往把折子拿到琼华宫与贞夫人共商。

贞夫人虽然出身不高,但只要身家清白、品行端正,亦可为后,皇帝一直留着奏请立后的折子,就有官员上了请立贞夫人为后的折子。

却还是留中不发。

这出扑朔迷离的后宫大戏在念陵二年终于有了结果,皇帝郑重地封了贞夫人为皇贵妃,却不提立后。

天启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与他的母皇一起开创了元陵盛世,这位皇帝一生勤于政事、知人善任,在位期间朝政清明,兵强马壮,百姓富庶,是青史有载的一代明君。

念陵皇帝一生唯一的瑕疵,在于他没有皇后,身边只有位宫女出身的贞贵妃。

念陵皇帝极爱重这位贞贵妃,贞贵妃还为皇帝生育了一儿一女,年年都有官员请立贞贵妃为后,皇帝却始终没有立她为后。

念陵皇帝一朝,朝堂、民间都是关于这位独得帝宠的皇贵妃的传言,贞贵妃却神秘极了,出身、来历、模样、性情,样样都是谜。

还有好事之徒特意向内廷放出来的宫人打听,那些宫人却个个都嘴紧得很,仿佛若是泄露了贞贵妃的消息,就会遭遇多么可怕的后果,个个都只是语焉不详地说,“贵妃娘娘明皙如玉,又腹有诗书,是位绝代佳人”。

打听不到消息,众人就着意去观察皇帝的一双儿女,小皇子与皇帝就像一个模子拓印出来的,小公主却长得像祖父、祖母,一双大眼睛和元凤皇帝一模一样,精致的脸庞应是随了元凤皇帝那位玉树临风的状元皇夫。

小皇子和小公主都是世间少有的好样貌,只可惜看不出贞贵妃的样子。

念陵皇帝百年之后,因为他没有皇后,太庙里他的肖像画旁边,就挂着幅举扇遮面的贞贵妃像。

小皇子继了皇位,每回去太庙拜祭都觉得有趣。

先祖们的肖像画并排悬挂,他父皇的左边,是位穿着大红状元袍的清秀书生,正是他祖母那位学比山成的状元皇夫。

而他父皇的右边,是以扇遮面、头戴凤冠的贵妃娘娘,他的母妃。

这么有趣的事情,也不知道后世会不会有人发现……